不过在宋朝,大伙也懂,好生丝与差生丝,商贾也会给不同的价格,区别就是没有后来的那么大。
刘昌郝还担心有人没有弄懂,于是替他们算了一笔账:“七八年后,桑树渐渐长大,每亩能近得三斤生丝,七亩便是二十余斤生丝,二十余缗钱。然不重地力,生丝亦不会好,我不收,你们卖给乌头渡商贾,也不会给你们高价,每斤不过六百余文钱,且产量也低,不足二斤,七亩地收益都不会超过十缗钱。”
在农村,每年能有十缗钱也是好的,不过若有二十余缗钱,一家便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有人问:“为何不收丝线?”
“七八亩桑园,还有棉花与其他作物,你们能有多少空闲时间?”刘昌郝反问道,不收丝线的缘故,便是他未来想用一些大型机械织丝线,不但效率高,丝线品质也会提高。
“你们有桑园,棉花,农作物,秋闲时还能来我家做个短工,如此,你们还不满足乎?”
大伙一起轰笑起来。
又有人问:“那样,岂不是村子里皆是三等户?”
“几年后,九成人家会成为三等户。”但表功、激励是次要的,刘昌郝将各家召集过来,主要的是劝说大伙养驴或牛,养两三头猪。
宋朝大牲畜缺乏,非是缺少畜崽,而是有许多人家不愿意养。
不愿意养的原因也不是牛、驴贵,即便王安石变法导致百姓财富进一步缩水,刘昌郝暗中比较了一下,现在宋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与他小时候差距也不太大,至少能相当于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若是将各个大户人家均摊进去,能相当于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水准,不然也不会被后人称为狗大户。
至于盗贼四起,准确地说只是一群“车匪路霸”,治安不大好,不能称为农民起义。
以这个生活水平,还是有许多人家能买得起牛或驴的,况且它们是大牲畜,特别是牛,虽然作用没有驴多,但更能吃苦耐劳,一户人家买不起,可以两三户人家合伙买。
但为什么百姓宁愿租牛户家的牛或朝廷的官牛,也不愿意买牛。
主要是宋朝的计户等制度,官府为了多征税,什么财产都会算上,故许多百姓不愿意盖正规的房宅,也不愿意置办大牲畜。但刘梁村全是砖瓦房,即便不置办大牲畜,升户等也是必然。还好,去年为了几个小水利,刘昌郝跑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刘昌郝请求下,魏知县同意将刘梁村升户等缓一缓,等到今年秋天各家各户拿到棉花收入后,才会派胥吏过来进行升户等。
“我们家没钱啊。”有人哀叹道。
“我可以贷给你们,秋后棉花上来偿还。”
那就没问题了,接着刘昌郝说猪。
在刘昌郝带领下,去年周边各村庄皆多养了不少猪,有的人家原本养一头的,变成了养两头,养两头的变成了养三头,还是小圈养,就着自家的糠秕,再买少许豆饼,进行饲养。
接着刘四根家发猪瘟,导致一连串的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