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众人都是燕州府的士子,当然心有同感。不过能通过院试,获得秀才功名就已经是他们心中所愿,至于案首云云,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众人心里这般想,但嘴里自然都是赞同。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自有人接话道:“林兄文采斐然,经义纯熟,我看这院案首非你莫属啊!”
不过这话也有人不同意。
“年兄此言差矣,燕西王大元年兄亦是文采过人,制艺之精我等无法望其项背,我看王大元年兄亦有夺魁之望。”
这两人这么一说,顿时场间就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有说林懿德必定夺魁的,也有说王大元肯定拿小三元的,吵得不亦乐乎。
见气氛起来了,林懿德便笑了数声,将嗡嗡的讨论声压了下去,朗声道:“区区不才,断不敢跟大元贤弟一较高下的,只是……”他把身体转向王易处,直接道:“大元贤弟一直蜷在角落,浑不与我等切磋,莫不是看不上我等么?”
这话说的就严重了。
王易看着林懿德那不是挑事也是挑事的眼神,顿时好奇自己哪里得罪了他,在场众人可都是燕州府士子,这么明目张胆地说自己,对名声影响可不太好啊!
熟知古代文化风俗的王易知道,要想在科举之路上走的更远,除了八股制艺的水平外,名声也非常重要。像李贽,有了名,不当官一样能当布衣宰相。还有东林高攀龙,有了名,即使在野一样可以左右朝堂决策。
名声,可以说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没了名声的读书人,其实与死人并没有两样,即使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但也会被骂的体无完肤,死了也要遗臭万年。
他王易参加科举可不是为了遗臭万年的。
所以,王易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道:“林兄所言,在下万不敢当。在下只是觉得既然是诗会,自然以作诗为主,明日即院试,临时抱佛脚也得先前烧高香才进得了山门啊!千言万当不如一默,静心勿燥即可,是以并不想在今日与诸位争执制艺之事……这只是在下一家之言,诸位且听便是。”
王易这番话绵里藏针,又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听得众人频频点头。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人家习惯临考前清心静气,特地不想八股文又有什么错?
林懿德面色一滞,心里念头飞闪,笑道:“大元贤弟所言甚是,既是诗会,自然以诗为主,愚兄在江南游学时,恰巧看得一道吉安府去年的试帖诗题,不如拿出来与诸位共赏析,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吉安府的试帖诗题?
试帖诗是科举考试中的常规题型,不是每场科举考试都会考,但只要是院试几乎都会有。试帖诗不甚重要,重要的还是八股制艺,但如果试帖诗写的好,有时候也是能加分的。
众人虽然认同王易“考前清心静气”的习惯,但如果有试帖诗题目,也是可以学习切磋的嘛,万一明日考试就考了呢?北方科举试题抄袭南方州府试题的事也不是没有。
所以众人嘴上喊不要,身体却是很诚实,纷纷让林懿德赶紧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