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造出了马鞍马镫等东西之后,张浩已经很久没有再亲自设计什么东西了,虽然那些简单的工具,张浩随手就能改进,但他并没有出手。
而是一点一点的将那些基础的知识教授给这班学生,让他们慢慢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之中。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张浩不想过多的参与进去,虽然张浩可以把现代许多简单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但是那样无异于拔苗助长,对于长久发展并不是很有利。
张浩的思维基本已经固定了,很难再有什么创新,但是张浩不插手,只传授基础知识,这些学生发挥奇思妙想,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相信,只要不这些先进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学生,这些学生早晚会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就这段时间的发展,这些学生就已经想出了不少张浩前世都没接触过的东西,虽然还没有前世那么先进,不过却是在前世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浩的教育设想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现在还没办法在全辽东郡实行,不过现在襄平城已经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
整个襄平城已经铺设开了一个巨大的教育网,从蒙学到太学已经建设完毕,每个亭或者大些的里都有蒙学,所有孩子已经开始入学了。
在蒙学之中,孩子不仅要识字,还要做一些基础的体能方面的训练,只有体能和识字都合格之后才会进入小学。
而这些学校中教授体能课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在战争中受过伤,无法再上战场的士兵,虽然他们不能再上战场拼杀,但是带孩子做些基础的训练还是可以的。
之前这些伤兵一直都是张浩在养着,随着战争越来越多,伤兵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天天白吃白喝他们自己也不自在。
所以张浩想出了这个办法来安置他们,让他们有事做,再发给他们饷钱,也算是自食其力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伤兵都如此安排,那些受伤太重,严重残疾的当然还是张浩在养着。
而小学也在全襄平每个乡都有设立,而蒙学中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升入小学,进入小学就开始学习简单的文章了,同时也会接受更加严格的体能训练。
从小学再想升入中学就开始有一定的难度了,中学开始就是要学比较深奥的一些知识了,现在辽东郡每个县都有一座中学了。
但是除了襄平以外,其他县城由于基础的蒙学、小学没铺设开,暂时也只有一些本身就有些学识的人能够考进去学习。
至于大学,辽东郡只在襄平设了一座,不过却根据四大学院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只要能在大学顺利毕业,就算不能考入到太学的四大学院也能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了。
可以进入军队做个精兵或者伍长、什长之类的小军官,或者进入官府成为一名小吏也不成问题了。
除了小孩可以到学校学习,张浩还特意在这段时间在蒙学和小学中开设了扫盲班,所有人都可以到扫盲班学习。
如果要是特别有天赋,就算年纪大一些,也是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学校学习的,可以说这是给了所有人一步登天的机会。
张浩是希望在自己的辖地,任何一个人就算不会读书,最起码每个人都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