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济院日给两餐,器皿、柴薪、菜属都由州府县自行筹备。
大明的养济院收养的日期一般是十一月初至次年二月,天气尚寒则可向后延续,每年五城兵马司,都会将这些乞儿流民送到养济院去。
而巡铺的伙夫还会沿街将无主的尸骨收敛,给棺安葬。
东西舍饭寺,东舍饭寺,指的是旙竿寺,乃是正德元年所建,在中城保大坊。
西舍饭寺指的是蜡烛寺,建在西城阜财坊。
只有惠民药局归太医院管理,养济院和东西舍饭寺的经费,都来自于京师内外富户的捐赠。
不管是养济院还是东西舍饭寺,都是刷声望的好去处,而且比接受大明皇帝的廷杖更加安全,且行之有效。
大明京师五城养济院七处,每一处都有超过万人的乞儿流民居其间,躲避寒冷。
而每年养济院、东西舍饭寺,仅仅靠着大明朝的内外富户、明公的捐赠就能够维持。
大明的朝臣们,虽然混蛋了点,虽然蠢了点,但是在遇到这种“低端人口”的时候,在遇到大城市病的时候,朝臣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清理低端人口,治大城市病。
而是想着办法收养起来,不挨百姓们的谩骂。
这些乞儿流民,都是在立冬之后,从四面八方扶老携幼,到京师跪拜呼唤乞财,逐渐也演变成了京师周遭的财富密码。
一个冬天需要多少柴薪,需要多少火烛米面?到了养济院,这一切都解决了。
当然这种名为“窝养”的迁移活动,曾经被明英宗,也就是那个叩门天子废黜过,不过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在登基的第一年,就把这养济院的制度给恢复了。
因为朝臣们骂的实在是太难听了,一向厚脸皮的大明皇帝都有点接受不了。
大明皇帝就是再不在乎名声,也害怕被朝臣们指着鼻子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大明皇帝真的受不住这等的攻讦,朱见深还未改元就立刻下诏恢复了养济院的运行。
大明皇帝每年也要按例捐赠。
万历三十二年起,一直到崇祯元年,大明皇室欠捐三万两……
大明的国帑内帑穷的叮当响,压根拿不出这笔钱,每年都写白条,今年总算是把欠款都给补起了。
“京师米价随着流民入城也是一日一个价,渤海湾都冻住了,郑芝龙能按时交粮吗?”张嫣有些担心的说道。
京师粮价腾飞,大明皇帝开京通两仓,去了五十万石粮食平抑粮价,若是郑芝龙的粮食再不进京,那明年开春之后,京官们的俸禄都发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