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儿,王教授扫了一眼这篇文章的字数,竟然足足9000多字,竟是9000多字的论文。
可李亦儒这篇考试论文才曝光不足一天啊,竟然就有人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进行反击,可见这位叫做旺仔小馒头的作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啊!
王教授继续往下看:
[一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叹息,这句话已经成为诸葛亮精神的代称,流传至今。
然而对于这句话出处的《后出师表》一文,李亦儒从它的细枝末节来推断它并非诸葛亮所作,并且提出了许多看似有力的证据。笔者认为,这些推断和“证据”本质上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对《后出师表》真伪的争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出师表》原文出处问题。
《后出师表》并没有被陈寿收录在《诸葛亮集》中,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而是出现在吴国大鸿胪张俨的《默记》之中。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载:“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这是李亦儒伪作观点的来源之一。
笔者认为,仅仅凭借《后出师表》不被收录在《诸葛亮集》和《三国志》中就断定为伪作未免太过牵强。
史学家不录该表就能说明该表不存在吗?背后或许有复杂的原因而并非如此简单。
陈寿为什么不采录《后表》呢?陈寿的《三国志》、《诸葛氏集》编定于西晋初年,而西晋时期的政治舆论基调是以魏为正统的。
……
二、《后出师表》风格问题
(一)李亦儒说《后出师表》全文极其消极悲观,实际上诸葛亮在《街亭自贬书》中就曾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
因而在这里称‘才弱敌强’与《街亭自贬书》一样含有对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检讨和自责之意。
……
所以,《后出师表》消极悲观,并不违背常理。
……
四、赵云的卒年问题。
赵云的卒年是李亦儒证明《后出师表》是伪作的“铁证”。
《蜀书·赵云传》关于赵云去世年份的记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由以上文字看来,赵云去世年份为建兴七年。
而《后出师表》的记载:“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
乍看来,《后出师表》的记载与《赵云传》记载的赵云死于“建兴七年”产生矛盾。李亦儒借此认定《后出师表》必为伪作。
关于这一点,我想,志、表不合,可以疑表,也可以疑志,难道一定错的就是《后出师表》么?就不能是《赵云传》中记错了赵云的卒年?
所以,李亦儒这一观点也算不上铁证!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而不是伪作。
参考文献:
……]
王教授放下iPad,怔怔地道:“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