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徐光启也不能去和朱由校提钱的事情,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
难道告诉陛下,您的做法太过了,没钱给。
这是什么话?
只能回去想一想别的办法,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些钱来。
不过朱由校却没有徐光启的想法,他这次从京城出来就没想过自己花一分钱。这个钱会有别人来出,而且不出不行。
朱由校只是远远的看了看难民,并没有过去实地考察。不是他不想过去,而是实在不方便;即便过去看了,又能怎么样?
难民的生活就那样,并不会因为朱由校去看了而有所改变。朱由校要看的是其他的东西,做的事情也要放到幕后。
至于说跑去刷一刷声望和存在感,朱由校没那个兴趣。在这里把存在感刷足了依旧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大明的问题不是出在这个环节上,而是其他的问题。
知道刘茂没有撒谎,知道他真的做了事情了,这就已经足够了。
朱由校要考察的是官,皇帝来一趟能代表什么?能代表大明的只有官。
这个时代的百姓民智未开,有些时候有些做法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等到过几天钱粮发下去,朱由校倒是可以出去露个脸,让百姓们看看皇帝给他们发粮食了。
现在过去,除了空许诺言,没有其他什么太大的用处。
“行了,回去吧。”朱由校看了一眼身边的臣子,面无表情的说道。
众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谁也不知道现在陛下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说不做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于是众人跟着朱由校往回走。
第二天一早,刘茂就跑过来求见。
看着顶着黑眼圈的刘茂,朱由校知道刘茂根本就没有睡觉。这位德州知府估计回去之后忙了一晚上,根本就没有做其他的事情。
“臣刘茂,参见陛下。”见到朱由校之后,刘茂连忙跪地行礼。
“行了,起来吧。”朱由校看着刘茂说道:“看你的样子应该是忙了一晚上,灾情如火,灾民嗷嗷待哺,你用心做事,这样很好。”
“臣只是尽了为臣子的本分。”刘茂连忙说道。
对于刘茂来说,能够得到陛下这样的夸奖,心里面已经足够高兴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题本捧了上来,恭敬的说道:“陛下,这是臣昨天晚上拟定的。时间有些仓促,可能有些不足,还请陛下斧正。”
“呈上来。”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陈洪连忙走过去将题本接了过来,快步走回朱由校的身边,双手将题本捧到陛下的面前。
伸手从陈洪的手里面接过题本,朱由校快速翻看了起来。
在这份题本上,刘茂围绕着“以工代振”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从码头的整修到运河的疏通,再到河堤的修缮,以及境内道路的修理,全都做了安排。
按照刘茂的说法,一个一个工程开始,从最急切的开始。如果灾民们在德州停留的时间长,那就把所有的工程全都做了;如果停留的时间短,那就把前面急切的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