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辽东这一战肯定能够打赢,他们只要能够掺合一把,那就能够捞到很多的功劳,甚至能够封爵。
那么自然就有人眼红、有人想掺和。王在晋的位置就很关键了。
王在晋说道:“臣听陛下的。陛下觉得臣该在哪里,那么臣就在那里。”
这个回答看起来很油滑,可是在王在晋的这个位置上,他已经是封疆大吏了,按道理怎么回答都可以。
如今他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在表忠心:如果陛下你想换个人来领这份功劳,那么臣也让出去。
事实上,和这样聪明的臣子打交道,真的是一点都不费力气。
朱由校说道:“朕已经拒绝了他们,爱卿可能要在这个地方再干几年了。”
意思很明显,你暂时走不了了,也不用担心功劳被人抢去。
王在晋还真的就松了一口气。
他在辽东已经经营出了大好的局面,朝中有人想伸手摘桃子,他还真的挺担心这件事情的。
现在有了陛下的保证,他就放心了。
虽然现在王在晋也立下了一些功劳,回到朝中也会升官,可是如果他在辽东把事情做完,那功劳就不一样了,再回到朝中也会做更大的官。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所以王在晋根本就不想走。
“不说这些烦心的事了。”朱由校语气随意的说道:“和朕说说你到辽东之后做的事情。”
“是,陛下。”王在晋连忙答应道。
随后,他便把自己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朱由校。他如何训练士兵、如何加固城防、如何结交蒙古,每一件事情都说了一遍。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的神情有一些古怪。
王在晋居然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王在晋也想要拉拢和分化蒙古和建奴,只不过王在晋的权力不够,所以做起事情来倒没有那么多的手段。
不过王在晋做的也是实打实的工作,还真让他拉拢到了人。
“你怎么选择了内喀尔喀五部?”朱由校看着王在晋直接问道。
这是朱由校没有想到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拉拢朵颜三卫是最合适的;从实力上来说,拉拢林丹汗是最合适的。
前世的大明不就是拉拢了林丹汗吗?只不过前世王在晋没有机会主政一方,也没有机会在辽东说了算,更没有机会实现他的理想。
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王在晋的选择不一样了。
王在晋倒是不慌不忙,说道:“臣原本是没有注意到内喀尔喀五部。可是到了辽东之后,臣就发现蒙古也不是当年的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