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自我不同认知。
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存在于书中。
再说回到小说本身,继续说说我的种种伏笔和隐喻:
书里我把那个足球取名叫做“冠军之心”,还让贺峰专门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是为了称赞他们有一颗冠军之心吗?
不,是因为之前的这群人并没有一颗冠军之心!
他们需要这颗心。
所以主裁判把名为“冠军之心”的足球给了胡莱,也是给中国队一颗“冠军之心”——这是我留在书中的隐喻。
就像是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躯壳中,被注入灵魂,放入心脏,他们从这一刻起才真正有了成为“人”的希望。
才可能在未来完成蜕变和……成长。
是的,成长。
自觉自愿地在世界杯赛场上追逐自己的最高理想。
所以尽管现在的他们在3:3逼平巴西之后兴高采烈,欢呼庆祝,让一部分读者们看的很不爽。
可是谁能保证在未来某一天,当他们从初次参加世界杯就能逼平巴西的兴奋劲儿中回过味来时,他们不会为当初自己的兴高采烈感到后悔和羞愧呢?
谁能断言他们就不会懊恼:如果我当初再咬牙拼一下,如果我能够再抓紧时间突一次……说不定我们就能跨过巴西队这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走入一片新天地了呢?
当他们有这种意识的时候,那颗沉寂的“冠军之心”才真正开始在他们的胸腔里勃勃跳动。
在世界杯赛场上,他们才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往前走,继续走下去。
所以那一章“冠军之心”的标题和对此的解读,不是为了称赞他们,而是对他们的期盼和嘱托。
这就又回到了我为什么要详细写这一段世界杯剧情的原因上。
我能不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不应该大书特书,而应该快速拉过,避免读者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在之前把大家的情绪吊起来之后,却没有让大家释放出来会很不爽吗?
我能不知道应该用我以前管用的技巧来把不爽的地方模糊化吗?
我能不知道让中国队杀入淘汰赛,然后再无怨无悔地败给法国队,能够让读者的评价更好吗?小说的订阅成绩也说不定更好吗?
我知道,我都知道。
但我还是想要详细地写这群人的第一届世界杯,哪怕最后小组没出线。
因为这是一群人的“成人礼”。
“成为人的仪式”,而不是“成为成人的仪式”
如果我不详细写,而是一笔带过,用新闻综述的口吻来介绍结果,或者写成中国队0:3脆败于巴西……那又怎么让大家看清楚这些人当前的面目,看到他们内心中的“小”呢?
如果看不到这些,又怎么能够在日后为他们的成长和蜕变欢欣鼓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