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毕竟是大总管,手持兵权,况且有其他总管,如刘兰总管,也支持侯君集,李在古纵使不服气、不甘心,也只能服从命令。
李在古明白,若他执意出兵继续追击吐蕃败军,侯君集等人一定会说他违反军令,甚至会趁机污蔑他意图谋反。
换做以前,李在古一定敢违反军令。
可是,如今的李在古不一样了。
他身高要职,顾虑的事多了很多。
人,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奇怪。
当你处于低位的时候,希望能够往上爬,希望出入头地,可是,当你处于高位之时,却时时事事受到掣肘,很多事不能受自己控制,周围更是很多巴望着你倒台的小人。
身于高位,考虑的问题自然会多很多,顾忌的事也会多很多。
李在古只好派人将他的奏章传回长安,交给李二。
他在奏章中禀明了趁机歼灭吐蕃的好处,只要大唐趁机灭掉吐蕃,大唐西南、西北地区将永世无忧矣。
与此同时,侯君集的奏章也传到了李二手中。
侯君集奏章的内容除了说明唐军打败吐蕃大军是由他总指挥之外,还就吐蕃要与大唐交好的事情上,替吐蕃说了一些好话。
另外,他的奏章中也提到是否要追击败退于党项的吐蕃军队。
在提到是否要追击败退于党项的吐蕃军队的事情上,侯君集表达了他的建议。
他的建议刚好与李在古相反。
他认为吐蕃既然撤出松州,并且主动派遣使者请罪求和,说明吐蕃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唐的厉害,认识到吐蕃与大唐的实力悬殊,吐蕃日后不敢再与大唐为敌。大唐应该趁此机会与吐蕃交好,接受吐蕃请婚,结为异邦兄弟,彼此永世和平。
李二看了李在古和侯君集的奏章之后,相互对照,难以一时之间做出决定。
李二犹豫不决,召集群臣商议。
群臣的观点也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李在古的建议,另一派支持侯君集的建议。
到最后,李二还是决定不了。
就在李二考虑着到底要如何决定吐蕃事宜的时候,先后接到从北边、西北和东北传回来的情报。
情报中提到,北边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和东北的高句丽有异动,频繁调动军队。
都在观望着大唐与吐蕃局势。
特别是薛延陀和西突厥,都等着大唐与吐蕃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只要大唐与吐蕃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薛延陀和西突厥便有可能趁机出兵攻击大唐。
接到这些情报之后,李二做了个决定——
唐军暂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不要追击败退于党项的吐蕃大军,同时接受吐蕃请罪,并允许吐蕃派出使者来长安。
李在古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仰望天空,长叹一声。
此次趁机彻底摧毁吐蕃的时机失去,日后难以再找到如此好的机会对付吐蕃。
侯君集看到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心里大喜。
他知道,若大唐与吐蕃联姻,彼此达成和平协议之后,自己就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