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暖花开。
幽州广阳郡。
公孙瓒率领一万幽州精锐、鲜卑、乌桓骑兵,鲜衣怒马,意气风发。
历史上,公孙瓒与刘虞矛盾很深。
这种矛盾的根源,其实在于公孙瓒与刘虞施政方式不同。
对外,公孙瓒强硬,刘虞怀柔。
对内,公孙瓒横征暴敛,刘虞安抚百姓。
看上去似乎公孙瓒为人十分残暴,像一个没有脑子的莽夫?
实际上公孙瓒不仅读过书,学识水平还相当不错,早年拜师大儒卢植,后来拜师光禄勋刘宽,被举为孝廉。
要是在宋明清时期,孝廉基本上就已经相当于进士身份,属于高级士人的行列。
所以公孙瓒绝不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武夫,而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那他为什么后来会变得如此残暴呢?
原因就在于公孙瓒非常厌恶鲜卑人与乌桓人,所以拿他们当上升阶梯,只要有机会遇上就往死里揍,以此来升官。
鲜卑就不用多说,公孙瓒能当上涿县县令,就是早年对鲜卑作战英勇,因功被授为涿县令。
至于乌桓。
别看乌桓依附于汉朝,并且经常为汉朝作战,但实际上这群人就是有奶便娘,并没有忠不忠心一说。
当时乌桓约有三四十万人,分布于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六郡塞外驻牧,由于汉朝经常让他们打工,并且拖欠工资,导致乌桓人也时而叛乱。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鲜卑乌桓经常犯边作乱,“瓒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意思是每次巡视边界的时候,发现鲜卑和乌桓作乱,公孙瓒都极为愤怒,如同看到了仇人,望到敌人的踪迹就冲杀过去,有时还继之以夜战,敌寇知道他的名声,害怕他的勇猛,无人敢和他对抗。
由此可见,公孙瓒对于异族的态度其实非常不好。
毕竟他作为幽州人,时常能够感觉到鲜卑入侵,乌桓叛乱的情况,肯定对此十分不满。
对内残暴。
是后来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权势愈发壮大,在冀州打得袁绍溃不成军,几乎占领了半个冀州和整个青州。
因为腹背受敌,四处作战,军费开支极大,公孙瓒不得不劫掠百姓,侵扰地方,以补充军费。
从这两点上来看,公孙瓒与刘虞,完全是政见不合,不存在任何私仇一说。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
至少对于现在的公孙瓒来说,不管是对乌桓鲜卑的仇恨,还是对地方百姓,都没有那么大的戾气,与刘虞也没有任何交集。
为什么?
因为乌桓叛乱,是张纯张举之后的事情。
包括后来公孙瓒仇视乌桓,也是因为张纯张举忽悠了乌桓跟他们一起叛乱,公孙瓒被乌桓打得大败,所以深恨乌桓反复无常。
至于对百姓残暴。
如今可不是后来跟袁绍交战的时候,而是汉灵帝当政的时期,由于陈暮献策,导致天下稳定,国内暂时处于和平年代。
公孙瓒除非脑子坏了,想要造反叛乱,不然有九条命都不敢去劫掠百姓。
更何况现在的公孙瓒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