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展望的部分,许秋打算按照之前“百篇文章”计划进行撰写。
也就是把给体、受体以及器件的三种改良路径列举出来,加速这个行业的发展。
其中,半透明、叠层和在ITIC系列分子中引入氮原子,是许秋目前和不远的将来打算进行的研究,需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写在综述文章中。
思索片刻,许秋决定:
半透明可以提,因为这个领域是属于玩票性质的,类似于之前的PDI体系,许秋不打算做的太深入,所以告诉别人,给他们分点文章也无妨,反正他能喝上头汤就好。
叠层也可以提,因为制备叠层器件的门槛比较高,且属于公开的想法,基本上同行也都能够想到,但有实力做出来的寥寥无几,就算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也不怕别人去做。
最后,计划写入重点项目申请书中的引入氮原子的思路,许秋不打算写进综述文章中,因为一旦这个想法写进去,可能很快就被其他课题组给优先做出来。
毕竟大组几十号人火力全开的话,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事实上,现在许秋已经把模拟实验室III,50%的“算力”都放在了引入氮单元子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分子结构,只是合成难度还是偏高,进展缓慢,暂时还没有拿到太好的材料。
不过,这种事情确实也急不得,慢慢来就是了。
周二中午,十一点四十分。
许秋、吴菲菲和陈婉清三个人提前吃好中饭,一起结伴来到材二401,打算参加国家奖学金答辩。
他们到达的时候,这里已经围了好多学生。
毕竟是国奖答辩嘛,大伙们都非常积极,要是因为迟到没赶上答辩被取消了资格,那可就悲剧了。
负责现场指引的是材料系的一位老师,高高瘦瘦的,戴着眼镜,年龄约莫30多岁的男性。
许秋只见过他几次面,不是很熟悉,只知道这位老师应该不是教学岗,而是文职岗。
许秋问了问旁边的两位学姐,陈婉清摇了摇头,吴菲菲表示:“这位是高翔老师,材料系的一个教务,办手续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他,找他加盖材料系的公章。”
见401门口的学生越围越多,都快把楼道给堵住了,高翔去门房要来钥匙,开启了旁边402会议室的门,安排学生们进入等待。
许秋在高翔老师那边签到、拷贝PPT后,和两位学姐找了个位置坐下,然后扫视了一圈现场的其他人。
现在已经来了十多位同学,但除了组里两位学姐,其余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倒是吴菲菲和陈婉清偶尔和熟人招招手打着招呼。
之前收到辅导员鲍伟的通知,和许秋同一级的还有一个直博生和一个硕博连读生。
那个硕博连读生,许秋肯定不认识,班会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写《自然·能源》的文章,根本没怎么听其他人讲。
他也没有认识新同学的打算,因为没太大的意义,大多数同班博士生之间都不会有什么交集的。
不过,那个直博生许秋肯定能认出来,因为直博生一共有五位,除了自己其他四位他都见过面。
他突然有些好奇,的另外一位直博生会是谁呢?
首先,排除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穆雪,她是从清北大学保研过来的直博生,总不会是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