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会议,大多数的事情,其实是在会场外办好的。
比如私下的学术交流,单对单的效率,对个体来讲显然更高一些,而且还可以聊一些在公众场合下不方便聊的内容。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报道还未发表的工作,报道的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对于同行来说,这些文章都已经看到过了,就没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许秋这样领先其他人非常多的先行者,才会选择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提供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上午第三位上场的是马薇薇。
她登场后,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看到下面旁听的人在许秋演讲结束后,走了大约三分之一,仍旧面不改色。
马薇薇的工作并不多,回国后只发表了两篇文章。
不过,这两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讲满了半个小时。
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八位参会嘉宾,她是成果最少的一个,能上会可能也是有魏兴思的关系在里面。
而学术圈,因为同行评审这种特殊的制度,并不是很客观。
所以多刷存在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别人知道你这个人,而且印象不差的话,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会宽松一些。
当然,能宽松的一般是二区的小文章,差不多就会给过。
如果是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基本上都是会挑刺的。
因为要发这种档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参与一个近似的零和游戏,你发的多了,我发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冯盛东。
他带来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论以及实例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和魏兴思这边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他是第一作者,T?nu是通讯作者的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
冯盛东过来这边主要是拉合作的,他的收获非常大。
在汇报结束的提问环节,当即就有几位老师表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要互相留联系方式。
中午,众人去吃了一顿食堂,休息了一阵子,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下午的第一场是徐正宏组的梁浩贤。
他会上讲的都是关于ITIC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及与之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合成。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和魏兴思组有很大的重合。
因此,在周一的时候,梁浩贤去找魏兴思交流了一番,主要讲了讲他们的大概思路,防止和魏兴思这边做的工作撞车。
这也是大会交流的一个目的,避免重复劳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下午的第二场是京航大的鲍原友。
他的工作就不提了,最令许秋印象深刻的当属他的演讲能力。
上次在龚远江那边,鲍原友用英文汇报,讲的就磕磕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