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莫文琳苦着脸说道:“那岂不是又要重新构筑叠层器件的阵列……”
这段时间她器件没少做,整天被许秋安排的累死累活的,结果还没啥成果,因为无法形成有效的正反馈,所以就有些怠工。
见状,许秋将电脑屏幕上的《科学》草稿文件,拖动到了最上方,也就是文章标题和作者那一栏。
“你看这里。”许秋指了指文章的第二位作者。
见到自己是二作,邬胜男是三作,莫文琳立马兴奋了:“许秋,我去做器件了,孙沃,我,我,我要……做器件,你等我一下,先让我配个溶液。”
“好啊,你去吧。”孙沃本来已经进入手套箱了,听到莫文琳的呼唤,直接退了出来,他现在比较佛系,反正知道自己大概率出不了什么大成果,打算就划划水,混个毕业证。
现在孙沃的状态是大方向听吴菲菲指挥,同时,有机光伏那边如果有什么实验安排,他也不争不抢,刚好也能落得个清闲。
哪怕魏老师日后问起来,也可以辩解:“不是我自己想摸鱼,我都是被逼的啊,是许秋他们太强势了,抢不过他们。”
模拟实验室中,除了IDIC-M三元/IEICO-4F二元体系外,现在也已经合成出来了包括COi8DFIC材料在内的,几种其他课题组开发的近红外非富勒烯材料,并取代掉原有顶电池中的IEICO-4F材料,同步进行着叠层器件性能摸索。
从现在初步的摸索结果来看,几种新体系的器件效率暂时都没有超过原先的IEICO-4F体系。
倒也正常,毕竟构建叠层器件阵列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平常普通的单结器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能一两天就能拿到最优结果,现在的叠层器件可能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才能把条件做到最优化。
不过,虽然基于新材料的体系都没有突破原先IEICO-4F体系15.9%的最高纪录,但几种材料也没有太让许秋失望,初步摸索的结果,效率普遍超过了14%。
最佳的体系,正是许秋之前非常看好的COi8DFIC。
为底电池,PCE10:COi8DFIC为顶电池的器件效率,达到了按照现在这个情况,在器件效率上追上原先IEICO-4F体系,大概率只是时间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突破16%。
说起来,如果许秋把新的四五个叠层体系,每个体系整理一篇文章出来,按照现在最高效率才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可以吊打。
这些工作要是放出去,在现在最高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都是吊打,可以AM、JACS、EES、NC轮着发,甚至还能捞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不过,许秋并不打算这样做。
到了许秋现在这个阶段,AM之类的工作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属于随便发的那种,冲击一篇CNS主刊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而且,要是真的去水这么多文章出去,哪怕日后他器件效率做到了16%、17%,估计都不一定发得了CNS。
因为新意被分摊给了其他同类文章。
除非做的几个体系彼此之间差异性非常的大,或者把器件效率的差距再次给拉开,能做到18%,甚至20%以上。
另外,就算真的准备把这些工作都“卖”出去,也需要人来完成,做实验,写文章,都需要投入精力。
现在许秋面临的情况就是手上好的工作,好的想法太多了,但课题组人手又不足。
学姐马上毕业了,指望不上她,学妹忙着合成PTQ系列给体材料,邬胜男那边也有自己的受体合成任务,莫文琳本来在做三元体系,现在被自己拐到叠层器件来了,但她只有一个人,吃不下这么多体系。
许秋琢磨着,也需要给自己培养一些后备力量了,最好能招一些新人进来。
明年的话,陈婉清、段云博士毕业,韩嘉莹硕士进来,组里还可以招一个博士,可以接学姐的班。
但也只能有一个博士,现在组里人数都已经这么多了,再要让魏老师出去“借”名额,也说不过去。
或许,可以给两位新来的本科生加加担子?
殷后浪不是准备要出国吗,虽然国外比较看重推荐信,但对于高校来说,文章算是硬通货,可以说文章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