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个多月的酝酿,1911年6月6日,重组后的红河谷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区域内常住人口550余万,位列世界第一,也是帝国第一大都市。
排行第二的是松江市,总人口186万,同时位列世界第十大城市,仅次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
排行第三的是布里斯班,总人口147万,经历了35年的大发展,该城市逐渐呈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面临着众多百万人口新兴工业城市的竞争,有可能地位不保。
排行第四的是北仑市,总人口13897万人,发展后劲十足。
排行第五的是青岛,总人口从1900年度的772万人发展到11921万人,是昆士兰北部耀眼的经济明星,依托丰富煤、铁、牛肉和世界第一的磷酸盐资源,发展的脚步走得非常坚实。
排行第六的是婆罗洲所属东加里曼丹州的三马林达,常住居民人口从1900年度736万,迅猛增长到1910年度1118万人,这座曾经的荷兰人区域统治中心城市,带有鲜明的西北欧特色,是帝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没有之一。
帝国投入重金建设巴厘巴板油田已持续14年,数十万建筑工人和移民涌入,给这座婆罗洲大城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城市规模一再扩大,新的铁路和公路编织出畅通的交通环境,到处都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近20年来
三马林达城市人口1890年约42万人口,至1900年暴增约30万,达到736万人规模,从原本排行第14位一下子跃居第八大城市,10年之后再度跃升两位,傲然雄居帝国第六大城市。
这一切的改变,至于对巴厘巴板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帝国原油产量从600万桶至3000万桶,然后一路猛增至14亿桶。
石油大化工产业群已形成规模,能够生产数以百计的石油化工产品,来自底特律的数家大型化工厂设备落户三马林达,不但填补了化工领域门类的空白,而且使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达到世界级水平。
这座城市的特产从传统的香料,蔗糖,可可转变为化工产业,新增加了石油化工设备生产能力,为这座化工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大洋帝国第七大城市是莫桑比克的首尔,1900年人口75万,至1910年人口达到1034万,是帝国第7座人口突破百万级的大城市,这是一座以棉纺织业为核心产业的轻工业城市,该市数十家棉纺织厂拥有36万纱锭,生产的莫桑比克棉布远销帝国本土,是首尔城的经济支柱产业。
与帝国本土的毛纺织业不同,首尔城的棉纺织业依托莫桑比克中部高原的棉花生产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为替代进口英国棉布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部非洲发生的第2次英布战争,是首尔城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机遇,羊毛战争的胜利则是首尔城发展的第2次重大机遇,将莫桑比克棉布的销售市场拓展到南北美地区,摆脱了英国人桎梏,迎来一次发展的黄金机遇。
在莫桑比克的大大小小棉花种植园里,全都在大力增加棉花种植面积,纺织厂增加纱绽,招收工人,呈现出欣欣向荣发展的势头。
10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大洋帝国从1900年的红河谷和布里斯班两座百万级城市,发展到如今的7座百万级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展,工业化进程日益加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帝国发展的历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踏实。
排行第八的是南方大都市墨尔本,这座原本澳洲第一大城市1900年居民人口6915万人,到了1910年增长到9446万人,这座南方大都市重新恢复了昔日光彩,并且尤甚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