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帝国星穹 > 十三、安居酒楼

十三、安居酒楼(2 / 3)

因为在前太尉李非入咸阳之后,赵和与其人先是进行了一场私下会见,然后次日这场私下会见的人数从两人变成了七人——除去赵和与李非外,分别代表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商家的五位官员也介入此会,第三日时,人数又扩大到十一人,新增了农家、名家、史家和纵横家。

到第四天时,这个名单人数增加到了二十人,然后是二十七人、三十五人、四十一人,直到最终的五十人。最初这个名单上全是在职或者离任的官员,但到后来,这个名单中还出现了长期隐居不出的各家学者。当这个名单公之于众之后,哪怕是最最挑剔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名单基本上将九姓十一家之外尚在关中的一流学者一网打尽,而由这些学者们共同商议确定的“道统”也从最初某些人觉得的“异想天开”变成了一场公认的学术盛会了。

在道统确定之后,咸阳城的各家印刷作坊便开始了连轴转,他们共同编写的《道统》一书,凡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九字,在极短的时间内印出了三千册,紧接着是一万册、三万册。

与《道统》一书一起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还有朝廷开科举士的消息,大秦护国公朝廷将于次年三月召开第一次科举,此次科举会选拔三百至五百名不等的人为官,其官职去向也已经确定,包括咸阳护国公朝廷中的一些吏员和地方上的一些次官。对于世家大族来说,这些职位他们多少有些看不上,毕竟他们更希望的是凭借自己的家世出身,一出仕便可以担当千石左右的中上官员。但对于那些寒微之家出身的人来说,则是他们向上攀爬的重要渠道,别的不说,至少稷下学宫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欢呼之声是彻夜不绝。

这第一次开科举一共将考七门科目,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史家、农家和杂学,所有参考的学子,需要选择一门正科、两门副科参与考试,其中正科将决定其第一次任职的方向,副科则将决定其以后转任的方向——这也意味着,今后护国公朝廷的官员任职,不仅仅拘限于本身部门之中,任何一位中枢或者地方的主官,都必须至少有三个不同部门任职的经历。

与此相比,另一件事情关注的就少得多了。护国公朝廷以“道统”为年号,今年便是道统元年,而次年开始则是道统二年。

随着这立国本、定道统、开科举三件事情确定下来,整个护国公朝廷也开始正常运转起来,首先是中枢的人事任命情形。出乎众人意料,前太尉李非并没有因为在道统一事上的功劳而复职或者成为丞相,他被任命为“统考”这一个新设官职之上,筹备来年的科举考试。

丞相之职由尚未入咸阳的前御史大夫常晏担任,这个已经从众人面前消失了近半年的名字被提出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为何赵和能够这么快和这么坚决地返回中原。不过,也有人暗中传言,常晏为相,只是因为其人此前的声望,而非其人能力,真正掌握丞相府权力的,将是丞相长史段实秀——这是个中原人十分陌生的名字,但朝中地位高者却多少听过此人事迹,他在北州于极不利的情形下维持北州民政,算得上是赵和夹袋之中治政能力第一的人物了。

御史大夫之职,由来自稷齐郡的任恕担任,此老在多年之后,终于再回中枢,不过他如今已经年迈,此次入中枢同样也只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据说随其入京的还有一位原本齐郡的小吏名为审谔,其人才二十余岁,却会成为任恕的重要属吏。

太尉之职,由稷下学宫韩胜担任,太尉长史则由萧由充任。

这三公之职确认之后,对其权责也做了重新划分。丞相自是处理政务调和阴阳,御史大夫监查百官同时负责复审案件,太尉负责兵员征发。但这三公之下,又设六部,吏部分去丞相的人事权力,户部分去丞相的财权,刑部分去御史大夫的司法之权,兵部分去太尉的军权,其余礼部与工部,亦各有职司。

让李岫非常生气的事情就在这里,这么多官职,哪怕他的父亲因为此前的过失而失去了三公之职,这六部之位总应该能够得到一个吧。但是,身为护国公的赵和根本没有考虑李非,他甚至宁可从齐郡将任恕那老货调来,也不重用李非。

不仅如此,李非这个“统考官”也未能在明年的科举考试上大权独揽,上官鸿的弟子,此前在稷下接替了赵和祭酒和山长之位的袁逸被调了回来,成为了副统考。李非回家教子时直接说了,这是不让科举出来的学子都成为他李非的门生故吏,故此掺进来的一粒砂子。

李岫心知自家的荣华富贵,几乎全系于父亲一身,在他看来自己父亲虽然严厉,却可以说是如今朝堂之上硕果仅存的贤达能者,可其父却不得重用,这如何不让他郁闷。

而且这郁闷还不能说出来,甚至他当着父亲面说起此事时,父亲也会发作训斥他,这让他心里更是憋屈,于是,来安居楼饮酒,就成了他唯一的消遣。

那念报之人喋喋不休地声音传入他的耳中,让他觉得烦躁,正欲离开之时,突然间前面来了两个瘦削的男子。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