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挠了挠头,“貌似懂了点,司马光想跟以前一样,对吗?”
“嗯,那你说彼时的大宋需要改变吗?”
岳云郑重点头,“应该需要改变……不然怎么会谁都打不过?”
赵桓咧嘴一笑,“是啊,你都能想清楚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复杂的?”
岳云更糊涂了,“那,那为什么吵了这么多年啊?他们闲得慌?”
赵桓深吸口气,从争吵的内容来看,的确是闲得慌……但是古往今来,比这个无聊的争吵,还有的是,甚至不只是争吵,打了上千年的,也不是没有。
赵桓戳着岳云的小脑袋,意味深长道:“所以说啊,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脑袋,而是屁股!屁股坐在哪边,自然会向着哪边的。”
赵桓说完,转身往后面走去,岳云低头沉吟,突然抬头,“官家,官家向着哪边?”
“朕自然是在万民百姓这边,是在江山社稷这边,是在长治久安这一边!”
曾经的赵桓,还承受不起争论带来的撕裂,大宋朝也承受不起,伴随着北伐初步胜利,至少赵桓有胆量面对这个问题了。
争吧,让你们三派敞开了争,看看最后能争出一个什么结果来!
赵桓不知道的是,此时正有个苏轼的同乡,出离蜀地,跋山涉水,赶往京师。
这个年轻人叫虞允文,他家的祖上是唐初名臣虞世南,虞允文的老爹也是朝中官吏,按照过去的经验,他是可以直接恩荫入仕的。
虞允文也是这么打算的,既然能躺赢,又何必奋斗呢!
而且留在家中,还能孝养双亲,其乐融融,有什么不好啊!
由此可见,虞允文的志向绝对称不上远大。
奈何凡事都有意外,赵桓掌权之后,自然是不断调整规矩,恩荫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的,对待地方官吏也十分严苛……虞允文的老爹就因为军粮失期,被罢免了官职。
一夜之间,少爷当不成了不说,家业中兴的重担都压在了虞允文的肩头……这回想躲都躲不过开了。
他只能乘船出蜀,一路顺流南下……说起这条水路,还真是神奇……李白曾经走过,几十年前,苏轼也曾经走过。
如今虞允文追寻着前辈的脚步,也离开了巴蜀,辗转进京……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考科举,谋个官职,延续他们家族的荣光。
虞允文进京之后,不声不响,先找个了普通的客栈住下,随后又去各地的茶楼酒馆,打听消息,看看有什么议论,能不能嗅到风向,预估一下科举的走向……
“朋友,我看你远路而来,十分辛苦,你也就别费事了……我跟你实说了,官家前些时候说大苏学士有文采,不能为官,尤其是不能决断国家大政。因为这事各派都在争论不休,还都在说,科举到底行不行……现在谁都知道,接下来的科举,考的就是新旧之争,就是科举取才,你在这上面下功夫,必然无往不利。”
虞允文听完之后,深深一躬,“多谢先生指点,晚生拜谢。”
对面的人微微一笑,“用不着客气,我听得出来,你是巴蜀的人,多替大苏学士说话,我这人没别的,就是喜欢大苏学士的词作,可不能让他受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