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宋成祖 > 第536章 稻桑

第536章 稻桑(2 / 4)

作为顶级商人云集的康国,焉能不沸腾!

赵佶手舞足蹈,讲述着这帮人的喜悦之情。

市场骤然扩大,无穷无尽的财富,滚滚而来,赫然出现在眼前。

“官家,你知道这些年大宋的丝绸贸易,有多少数量吗?”

赵桓略沉吟,就道:“应该有二三百万匹吧?”

赵佶抓着胡须,呵呵一笑,“是四百五十万匹上下,其中三百万供应国内,还有一百五十万匹,要出口海外,或者贸易属国。”

赵佶随后又问了一句,“官家,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么多?”

赵桓又是一怔,这下子赵佶得意起来,侃侃而谈……其实三五百万匹的数字,延续相当长时间,哪怕到了明朝,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

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非富即贵,普通人哪来的财力。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很多都是供应海外……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改稻为桑,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一面,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还要种粮食,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

而且都种了桑树,势必蚕丝价格下降,影响丝绸的价值……

说到这里,基本就闭环了。

在壁垒重重的情况下,丝绸必须维持高价……因为只有价格够高,利润足够,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

这个道理反过来讲,更加贴切一些,也就是说,古代的商业贸易条件,决定了轻薄昂贵的丝绸,才能通行全国,成为和黄金白银比肩的保值商品,这一点便是朝廷也是认的。

可是随着剿匪深入,关卡取消,市场洞开……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江南的丝绸工场都在大肆招收工人。

宋代的技术水平着实不低,在旺盛的需求之下,江南的工匠点了一项科技树……他们发明了水力大纺车,一次能纺三十二根线,尤其是靠着水力驱动,用不着工人。过去一天一个工人只能纺二斤线,水力纺车,一个晚上就能纺一百多斤,顶得上五十个工人干一天了。

赵桓微微皱着眉头,“水力纺车,能纺丝绸?”

赵佶突然笑了,“官家啊,你怎么糊涂了,水力纺车纺不了丝绸,却能让原来纺织麻布的工人去织丝绸啊!”

赵桓瞬间明白过来,敢情丝绸属于高档货,需要手工操作,其余的大路货却是可以用水力的,这也是劳动力合理调配了。

赵桓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竟然激动地站起来,在地上来回踱步,显得喜笑颜开,控制不住自己。

说实话,能看到赵官家如此失态,还真是少有的,尤其是这些年,就更是少见了。

可赵桓没法不高兴啊!

他讲了再多,费力气推动再多,只怕都赶不上这一次的变化明显。

庞大的单一市场形成了,商贾们窥见了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作坊工场,追求更高效率,水力纺车,应运而生……

这套剧本怎么如此熟悉啊?

莫非说属于大宋的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