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话的人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位老人名字叫杨渠...可不要小看这位老人,虽然这位老人是太监,并且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留下名字。
但是可以待在李世民的身边,这个人的实力可是很强的,而且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唐朝的内侍省有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侍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内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寺人六人。
内侍为省内最高官,从四品上,其余分别为从五品下到从八品下不等,主要干的就是人们熟知的导游、跑腿、吆喝,或跟在皇帝皇后身边以壮声势这类的活。内侍省里面还有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和内坊六局,也都是由宦官统领。
这位杨渠就是内侍省的老大,不但如此,殿中省管的是天子衣食住行,本不是专由宦官担任,但是杨渠同样也是殿中省的老大,可以预见,李世民对这位的信任。
“郎君...杨内官来了...。”
内官是唐朝时期对阉人的一种称呼,也有喊中官的,因为宦官多在宫中或内廷服役,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因此多以“中”、“内”之名冠之。宦官充使称中使,权势宦官称为中贵。
我们所知道得太监这个词,其实是明朝以后的事情。太监,原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在唐朝、辽时期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
明朝大家都知道,是宦官最为盛行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管理宦官,使能各司其职,废内侍省,设九监、二库、六局,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八局、四司,各设掌印太监领导,专管皇帝及皇室吃喝拉撒睡等诸事,后来又设立了由宦官负责的东厂、西厂、内行厂,对官府和百姓进行侦缉和刑狱,又插手干预财政、管理皇庄、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等。
宦官因为权势膨胀,于是拍马屁的人就多了,太监原本是少数上层宦官的称呼,而到了明朝,不论其职务高低,无不点头哈腰,以尊其长官之例,通通戴上了“太监”这顶高帽子。久而久之,太监便成为了日常用语。到了清朝,太监便成了宦官的通称。
还有一些是具有感情色彩的称呼,其一尊称如“公公”、“老爷”;其二鄙称“宦竖”、“阉竖”、“内竖”;其三专指阉割了生殖器官,如“刑人”、“刑余”、“净身”;其四是以宦官的职务来称呼,如“黄门”,因汉朝皆以宦官充任黄门令、中黄门、小黄门等职而得名。
听到了月影的声音,李佑揉了揉眼睛微微有些讶异的回道:“几点了,杨内官怎么来了?”
“哎呦...我的齐王殿下...都快十点了...咱家都陪着陛下开完了朝会了。”说着,杨渠走了进来,李佑这个时候也起身了,打了一个哈欠道:“都十点了...我就是了闭了一下眼睛而已。”
看到李佑起来,杨渠连忙上前帮着穿衣,要知道可以享受杨渠帮着穿衣的,就是太子也不行,曾经李泰有一次夜宿宫中,起来的时候晚了,杨渠过来催促,看到杨渠,李泰知道杨渠是自己父皇的心腹,但是要知道他李泰也是父皇的爱子。
被催促的李泰不开心,就想着给杨渠一个下马威,让杨渠给自己穿衣,谁料到杨渠淡淡的笑了一下道:“咱家手受伤了,不能为魏王穿衣...。”随后二话不说就离开了,一点面子都没有给李泰。
李泰都快气死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李泰是圣宠在身。
有一次,有人为了诬告魏征而告诉唐太宗,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对李泰不够尊重。
结果李世民一听,以为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
最后李世民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杨渠居然敢不给自己穿衣,李泰立即挪着自己肥胖的身躯去找自己的父皇哭诉了,本来李泰以为自己的父皇一定会帮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