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桑酋长国,策略略有不同。这个国家部族林立,中央权威薄弱。杨三的情报部门巧妙利用各部族之间的矛盾,拉拢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强大外部支持的部族首领。
兄弟投资开始向里桑境内倾向于合作的部族领地投资建设道路、学校和诊所。
条件之一是,这些基础设施需要使用索国的标准教材(包含对联盟的认同教育)和医疗体系。
渐渐地,这些地区的孩子上学用的是索国教材,看病去的是索国援建的诊所,生活物资很多来自索国市场。
一天清晨,人们发现,里桑与索国边境线上,一段象征性的界碑被不明身份的当地居民向里桑境内方向挪动了几百米,将一片原本有争议但无人看守的荒地“划”入了索国。
里桑中央政府提出抗议,但被挪动界碑地区的居民却声称他们“自愿成为更繁荣稳定联盟的一部分”,并拿出了据说是祖辈的土地契约(真伪难辨,但情绪是真)。
索国政府则表现得很“无奈”,表示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并承诺会更好地管理和发展该地区。
这种“既成事实”的策略在多个边境点上演。
小步慢走,每次只挪一点,避免过度刺激。
每当里桑中央政府想强硬回应时,杨三的部队就会在边境举行一场高调的“军事演习”,展示其精准打击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
里桑那些各自为政的部族武装根本无力对抗,中央政府也只能口头抗议,最终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在阿丹共和国北部和里桑部分倾向联盟的地区,“公民投票”运动开始自发兴起。
民众在索国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下组织起来,要求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加入马赛-索国联盟。
投票过程被宣传为民主和自愿的,虽然缺乏国际监督,但场面热烈,结果是压倒性的“同意”。
叶柔政府则“顺应民意”,庄严宣布接受这些地区和人民的“回归”或“加入”。吞并过程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交火,更多的是民意的展示和既成事实的积累。
并非所有过程都一帆风顺。在试图将影响力扩展至沿海小国基贝拉时,遇到了硬钉子。
基贝拉的腐败政府高层被三色国暗中收买,坚决拒绝与索国合作,并试图武力镇压国内亲索的势力。
“需要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斩首其抵抗意志,但不能伤及平民,不能留下口实。”
杨三在军事会议上点着地图上的基贝拉总统府和几个关键军营。
一个夜晚,数架从索国秘密基地起飞的、加装了消音装置的无人机悄然飞临基贝拉上空。
同时,一支杨三麾下的精锐特种小队(成员包含来自马赛、索国乃至东亚面孔的“志愿者”,难以直接溯源)已渗透入境。
无人机发射的小型精确制导弹药,几乎同时摧毁了基贝拉政府军的通讯中心、空军(仅有的几架老式飞机)的机库以及总统卫队的装甲车停车场。爆炸声惊醒了城市,但造成的伤亡极小。
几乎在同一时间,特种小队突袭了总统府,控制了拒绝合作的总统及其核心幕僚(他们后来“自愿”流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