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固然让人颇为讨厌,可也不至于在如今之时发难,可面前的散本官都颇有劝杨廷和出手之意,这就让杨廷和甚是愕然。
何时王琼变成过街老鼠了?
散本官怒其不争道:“王天官先在兵部时,戴爪剌穿贴里,亲至豹房与朝廷饮酒,非蛊惑而何?”
“此等事外人都未之知。”
杨廷和则眨巴眨巴眼睛,无奈的说了一句。
散本官则愤然说道:“今日则知之矣。”
话都说到如此地步,杨廷和只能悠悠的说一句:“君等自决!”
杨廷和肯定是不会主动参与进去,一旦其亲自下场,则必然会引起皇帝不满。
起码而言,皇帝近日举动,从心里而言,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他敢说,皇帝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圣君典范。
于政事而言,一般不会自作主张,事事请教重臣,这对于明朝而言,可谓自太祖以降,未有圣君。
向使往历史上推,也不见得能找到几个如此勤政君王。
更难得,还是事事请教文臣,这让杨廷和哪怕一肚子不满,也感觉未来可期。
只是他不知道,当今能支撑至何时。
万一如同明孝宗一般,只是坚持几年,然后自我废弃,则中兴只不过是反光回照罢了。
这也是为何他一直不肯放权的原因。
如果皇帝能够十年如一日这般,就算其现在致仕,国家亦不会又太大动荡。
然终归陛下只不过少年稚子而已,今日尚能罢黜奸邪,与忠良之士相交,宵衣旰食,勤于政务。
然一旦有一日感觉疲倦,感觉政务是如此枯乏无味,再次召回奸邪之辈,与大行皇帝一般,荒唐淫乐,又该如何?
已然经历两次亡国之危,大明不见得在下次亡国之危时,还能幸运坚持下去。
杨廷和实在不知道,如今这个命运多舛的大明,是否能够经得起再来一次颠簸。
既然无法预料,那边只能竭股肱之力,辅佐大明扭转倾颓趋势,给皇帝留下足够本钱。
届时皇帝若是依旧如此,则必然中兴大明,洪武盛世可见,假使皇帝不能,也有足够的本钱,给皇帝挥霍。
当然这是无可奈何的补救方法,为的是防患于未然……
ps:对于某些读者所言,我不懂何谓书面语,何谓口语,恕我直言,我真不懂。
为何明清小说可以,到我这变成不行。
敢问明人笔录对话,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奏本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如果笔录属于书面语,那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白话?如果对话属于口语,我照着仿写,又为何有错?
明清小说人与人对话,又属于何种?
题奏应该属于书面语吧?
那为何明朝奏本,居然堂而皇之有“省”以及官职雅称这等俗语,私下称呼?
请挑错的读者给我解释一下,我是真不懂,没有半点阴阳怪气,我也搞不懂明朝人为什么如此之怪。
我自认为自己在于考证方面还是没有问题,起码我连对话成语,我都要查一下,是否有这个成语,然后再行填写,想要挑我的错。
简单。
文笔不行、剧情稀烂、逻辑不通、看不下去,故作姿态、用词不当、玩弄半文言都可以,没必要把我问的莫名其妙,又不给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