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每个月3000多,加上妻子不稳定的收入,在这个小城市过得下去,但在妻子的计划里,他们明年会有一个孩子。有了这个孩子后,他们会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支出。
比如说“生孩子那几个月不能再去店里了,这就少赚好几千”,接着就是“生孩子疼,我想剖腹产,剖腹产又贵,产后还要护理,也是一大笔钱”,再然后“我可不想你妈来照顾我坐月子,会得产后抑郁,去月子会所,那也是好几万……”“还有孩子的奶粉钱,衣服,鞋子,纸尿裤……”“我要是去上班,就得老人帮忙带,也得给点儿吧?总不能白让他们带……”“大点儿了还要上幼儿园,没准还会生病……”“过年得给老师红包吧?得上辅导班吧?我想让他学钢琴……”总之这个不存在的孩子还没有来到世界上,就已经给他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妻子构思这个孩子已经很久了,久到这个孩子的容貌,五官哪里像谁,都已明确。无数个日月里妻子和他讲述这个孩子是怎样的一个生物,如果有人问你们的孩子长啥样?夫妻俩都能把这个孩子画给他看。这个孩子是如此的具有实在感,以至于他觉得,如果不让他出生,近似于一种谋杀。
“你老是回家就躺着,也不帮我分担点,就你那些工资哪够啊?”
妻子还在絮絮叨叨,讲的话前言不搭后语。她越是这样,他就越累,越想躺着。
他想说:“我在写小说,能赚不少稿费。”但是他没有说,因为这句话也已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重复过很多遍。他甚至知道他这样说过后,妻子会把两手一摊,然后问:“那稿费呢?”这笔稿费就跟那个孩子一样,都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产物,他自然什么也拿不出来。
作为一个作家,在想象力这方面他反而不及妻子。他无法告诉妻子,这是怎样一笔稿费:它会被小心地装在一个白色信封里,掂在手里有种令人舒服的厚实感,骑着自行车的邮差把它送来,用裁纸刀割开信封后,一张蓝色的小票掉出来,上面用蓝色的黑体字写着“稿费收据”;或者在接到一个电话后,他骑着电动车驶过那条铺满樟叶的小路,来到银行,他把银行卡塞到机器里,用颤抖的手输入密码,输错了两次,第三次成功了,他看到银行卡里的数字莫名地变多了一些,多出来的这些就是那笔稿费;或者是在某个清晨,他的手机响起“叮”的一声,消息框上用独特的字体写着“你有一笔款项入账”,打开软件后,他兴奋地看到一个官方模样的付款方名称,后面跟着一大串未知意义的数字,在最上方有着醒目的数字。这三种方式都有可能。也有可能还有第四种方式。但是他不能说。因为他从来没有收到过稿费,在对妻子叙述这件事时,不够斩钉截铁,反而让妻子加深了怀疑。
在最早的时候,写作本身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不知不觉间,最要紧的事变成了赶紧入账一笔稿费,以向妻子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特地去搜索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600多万人民币,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高的稿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年都要颁发一次诺贝尔文学奖。每年一次,那么,如果他活到80岁,那就还有50多次机会去获得它。这是怎样激荡的50次机会啊,不管是写下来还是拍成电影,都会成为一部史诗。
他开始全方位攻读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他读福克纳的时候,文风就像福克纳,场景不断切换,人物的视点游移,每个人都仿佛精神病一般呓语,不知所云;读加缪的时候,写的东西又像加缪,笔下每个人都成为了孤独的、冰冷的城堡;读马尔克斯的时候,他又如同置身南美,纸张和墨水间升腾起南半球雨林间才有的热气。他觉得他以灵魂触碰到这些闪闪发光的伟大灵魂,诺贝尔文学奖不再是镜花水月。
不过在他拿到那600万之前,他需要更快速的方法去证明自己。那就是给杂志投稿。在尝试了五六次后,寄去的小说杳如黄鹤,没有半分音信,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兴奋变成了惶恐,最后丧失了自信,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写作的料。
王利国的办公桌正对着门,这个位置是他特地挑的,这样他就可以在有人造访时,第一时间把正在写的小说文档隐藏起来,并打开一个网页假装看新闻。他的工作不多,有电话的时候接电话,没电话的时候就写小说,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事情做。单位里没人知道他在写小说,他很早不知从哪里读到过一句话:不要告诉别人你的理想,不要给人嘲笑你的机会。在他们这里,努力本身是一件可笑的事,特别是在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