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三位阁老尽管深得陛下信任,但在政事上也就事论事,不以个人喜恶而行。且三位阁老深知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凋敝,为扭转此局面,弘治帝和朝中大臣费尽心血,方有了弘治中兴。但同时,三位阁老乃至有意识的朝中大臣都看到了大明存在的弊端仍未解决,特别是税收,税收关系国家运转的稳定,三位阁老也曾苦苦思索收税解决之道,但终未能如愿。如今朱厚照带来后世的经验,如同醍醐灌顶,三位阁老都是久经政务之人,一眼便看出朱厚照的章程极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所以大力支持税制改革。
朱厚照脑海中不断闪过大明的牛人,最后定在刘大夏,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代名臣、诗人。刘大夏天顺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现在的刘大夏应是广东布政使吧?朱厚照心里默了默,朱厚照对于刘大夏还有一个心结,就是后世中传言的刘大夏把三宝下西洋的所有资料和档案一把火烧掉了,当然,正史野史都没有明确是刘大夏焚毁,只是某些个人传记记载刘大夏焚毁。此事是真是假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仍不断争论。
罢了罢了,朱厚照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任用刘大夏为税部尚书,毕竟刘大夏是明朝名臣,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在正史中好评如潮。“广东布政使刘大夏,此人可任税部尚书”。
听到太子殿下推举刘大夏,刘健三人稍微惊讶,但随后又颌首同意。对于刘大夏,三位阁老极为认同,毕竟是和王恕、李东阳齐名的人物,“那商部呢”?税部尚书的人选确认后,开始讨论商部尚书。
“父皇,三位阁老,照儿刚接触政事,识人不多,商部人选无能为力,还请父皇和三位阁老拟定”。朱厚照也见好就收,不再推举人选。弘治帝和三位阁老则赞赏的看了朱厚照一眼,知进退,识趣,如果朱厚照再推举商部尚书,则让弘治帝和三位阁老都会心存不满,认为朱厚照吃相难看,虽然朱厚照是储君,未来的大明皇帝,弘治帝也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朱厚照可以提拔自己的人,但税制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仅靠朱厚照的力量是无法推行的,更需要朝中各位大臣的鼎力相助方能顺利推行。那就需要给朝中各位大臣盼头,什么盼头呢?就是职位的升迁,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人升职了,下面的人也能跟着升一级,这就是官场的利益交换和政治妥协。
“三位阁老呢?有何人选”?弘治帝问。
一时之间,刘健三人也不知道推举谁好,这并不是说三人有私心,反而三人都极想推举一个能人担任商部尚书,毕竟三人还想着辅佐弘治帝成就千古名声。
“回陛下,一时之间臣等也不知推举谁好,容臣等回去后商量后再呈报陛下”。
“准,此事尽快,另外春闱在即,三位阁老多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