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北的地理条件决定的。
后世很多人说,没人愿意去东北投资,是因为投资环境不好,东北人不勤劳,东北人太讲人情关系,东北人排外,东北人才外流云云。
其实,这些真的不是主要原因,甚至是搞反了,前因后果就对不上。
因为什么造就了东北的人情社会,以及投资环境不好,人才外流?
主要还是气候问题!
而且,气侯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冬天太冷的问题。
首先,建筑成本就比南方高出一大截,公路、房屋全都包括在内。
南方建一栋楼,钢混空心砖就垒起来了。在用红砖的年代,24、37的墙厚就够用。
修柏油路,夯土、碎石基上面就可能铺装路面了。
可是在东三省,要是盖这种房子,冬天人就没了;.铺这种路,撑死一两年就得重修。
在东北,50的墙是基础,甚至70厚的墙。
而且,地基为了应付冬夏温差热胀冷缩,要经过特殊处理,公路也是一样。
建筑成本就高一大截。
就拿建客服中心来说吧,在尚北建一个客服中心,够他们在南方建一个半了。
然后,就是用人成本。
东北小城镇相比沿海发达城市肯定差一点,但是比起内陆的其它地区,其实是没有优势的。
改革开放之前,东北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生产基地、原料基地,高度城镇化,平均生活水平也不低。
这导致开放之后,在人力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
这就好比,京城周边的燕郊、廊坊,工厂的平均工资也就四五百块。可是东北旮旯的尚北,工厂里的工人也要四百块。
而且,在这四五百块之外,还有国家规定的“高寒补助”。
对企业来说,又是一笔额外支出。
除了这些,还有冬季的取暖费用,这可真不是小钱。
就拿30平台的管服大楼来说,一个冬天几十万的取暖费,还是招商局给打了折的。
放在普通人身上,这笔费用就更不可忽视了。
东北人常说,一年的工资,有两个月交取暖费,一个月买越冬御寒的衣物。
这真不是开玩笑的。
说句难听的,在东北买车都得预备两套轮胎,油耗都比别的地方高。
在这个年代,冬天吃蔬菜都比肉贵。
普通老百姓,到了冬天,真的就是上顿土豆白菜,下顿白菜土豆。
萝卜汤、萝卜块、萝卜条儿,从十一月份一直吃到第二年五一。
都说东北菜口味重,你不重也不行啊!就那几样儿东西,不重点,咽得下去吗?
寒冷,带给人们的阻碍来自方方面面。
再加上东北的重工业都是国字头的,对地方的经济支援其实作用很小。
而一个地区的发展是离不开政策支持的,可是东北天然的,政策成本、发展成本就比别的地方高。
那么问题来了,高度城镇化和高度的产能过剩,国家出于战略和大局的考虑,又没有那么多钱投入东三省的发展,能怎么办呢?
有关系的,靠走人情留在体制内,留在这个家族几代人打造的舒适圈里。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谁也不想下岗,谁也不想在这个日渐沉沦的家乡变成失败者。
于是就催生了,人情越来越重,关系越来越重的社会生态。
而有能力,没关系的怎么办?只能选择离开,去追寻更好的生活。
包括那些没能力但有欲望的,也要往出走,起码不用土豆白菜、白菜土豆的过日子。
其实,东北人一点都不懒,也一点都不笨。懒的笨的都在家受穷了,不会散到全国各地去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