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是经济困难,那十几块钱的课本和学习资料,对家中父母是个大的负担。
回去后学生跟父母汇报这件事,父母对其子女有一番灵魂拷问。
“二十多个人报名,取六个名额,你有把握考取么”
谁能够有十足把握,除非那个年级第一的潘大章。
还有那些高二、高三的同学更是劲敌。
就算是高一取二名,人家潘大章已经占了一名份额。
竞争剩下的一名份额,无异于走独木桥。
多名父母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把握性不大,而且报名后会影响学习。到时候花了钱又没有考取,同时因为花精力专门在数学一门课上,其他几门课程肯定会受影响,会拖累其他课程的成绩。最终会得不偿失,所以还是算了。”
当然老师也不勉强,收了十九个同学的书本和资料费。
这年代老师还是比较讲求奉献精神的,不象几十年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给学习补课都要收补课费。
不然累积下来就是一笔巨额的费用。
物理和化学两门课,同样也有十几个人报名。
潘大章报名了数学,但他也知道,其他几门课的学习也不能懈怠。
整个一班报名参加竞赛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涂老师还专门就这事,对大家做了思想工作。
她可不想因为参加竞赛这事,影响整个班的成绩,那样就显得她班主任管理水平跟不上了。
本来担任一班的班主任就是一件比较招人忌恨的事。
担任这个重中之重的班主任,意味着教学水平,在领导眼中都是比较看重。
每年评先进拿奖金都不会少,上进一步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全校老师的眼光都在盯着。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看你的笑话,班级成绩稳定还无话可说,若是下滑得厉害,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竞赛的事是上级安排的,她没有办法反对,也不可能反对。
从内心来说她希望班上的同学,越少人报名越好,她知道高一年级不管报名的人有多少,但是真正选取的只有二人。
第一次考试只是为了适应那个氛围,真正出成绩的是在高二年级。
高二若是没有出成绩,高三又面临高考,会把精力放到大考方面。
涂永媚委婉地向十多名报名参加竞赛的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比高考录取大学更残酷的竞争,先在县上考,再到地区考,然后在省城考,最后才是国家队。大家想想,这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残酷。除非真正能力超群的同学,我就这样说吧,最后能够达到目标的,少之又少。我当然希望你们能成功”
她的目光在潘大章身上轻轻扫过。
内心在想或许潘大章可以做到,但是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放学后,潘大章拿着她的文稿去办公室找她,跟她说了一番话后,她对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名同学真的不同凡响。
潘大章针对她写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