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是要给斧头帮“送终”。
另一层,是要为阿星敲响警钟。
而董熹同样被敲响警钟,首先功夫在舆论上的一败涂地,是因为发行公司的发声渠道有限,很轻松被人拿捏。
这方面,董熹是不需要担心的,熹子影视目前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宣发渠道,应对这种问题没什么难度。
其次,观众对功夫的不满主要是与期待值有差别,他们想看纯粹的喜剧,想要大声的笑出来
似乎石头在特效上没有功夫抓眼球,但喜剧效果却更加出色,而且简单接地气的笑料,不深刻却引人发笑。
疯狂的石头,在董熹的定位中,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同样是大喜剧
这就足够了。
正如春晚一样,观众不想去思考那么多复杂的细节,他们只是想笑一笑。
电影票房成绩取决于观众,大部分观众在入场时的眼光视角决定了他的结论,他们不是专业人士,看不懂所谓的镜头语言。
只是遵循内心,三俗永远比高雅有市场。
这么看来,董熹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疯狂的石头或许在将来的评价不如功夫,但在当下并不差,甚至优势更加明显。
“嘿嘿”
相比于董熹的澹定,冯晓刚则显得颇有些兴奋,看着媒体上各种的批评和吐槽。
这倒不是幸灾乐祸,虽然周星弛刚摆了他一道,但冯导的气量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被坑第二次。
主要是媒体在批评功夫的同时,也将天下无贼拉出来做比较,称赞是这一部优秀的故事片。
踩一捧一,永远都是媒体的拿手戏。
虽然手段比较老套,但效果依旧有效,天下无贼原本停滞的票房,也稍微有些许起色。
电影市场依旧火爆,并没有因为媒体的批评声而变得冷场。
周星弛有路人粉有死忠粉,他的基本盘一直存在,除非他端出一碗碗心灵鸡汤。
比如新喜剧之王
但谁又敢保证,若干年后新喜剧之王不会成为经典。
有时候太超前,并不见得是好事。
“冯导演技真棒,他应该拿明年的金鸡最佳男配角。”
“哈哈。”看着微博上一条热评,冯晓刚笑着点了个赞。
没注意到,这条评论的用户,名叫裤子北斗星冯斯基。
网络上并不是风平浪静,功夫的口碑两极分化,延伸出的骂战很激烈。
九十年代初,唐伯虎点秋香成了所谓的年度十大烂片之首,几年后,大伙儿开始忏悔。
九十年代中期,大话西游在两岸三地同时遭到冷遇,几年后,“一万年”的台词泛滥成灾。
九十年代末,喜剧之王被认为是周星弛江郎才尽的作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当成周的夫子自道。
2004年的功夫,现在评分只有72分,或许几年后,能进入到250也说不定。
周星弛的电影,就如同他的喜剧风格一样,反转再反转。,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