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那些年 > 第六十四章 大宋天子的碟中谍

第六十四章 大宋天子的碟中谍(3 / 6)

要搭建浮桥,必须要有固定浮桥的桥墩。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这泸定桥就是由数根铁链,连接大渡河的两端的桥墩,铺设木板而成的。

为了给浮桥找一个牢靠的桥墩,樊若水就以“广种福田”的名义,建议广济寺在牛渚山临江处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平安。

樊若水亲自督工,不到两个月,石洞石塔顺利完工,浮桥的桥墩也有了着落。

开宝三年(970),樊若水将测定的水文地理资料绘制成图后,便离开广济寺,直奔宋都东京去也。

这天,赵匡胤正和众大臣商议如何攻打南唐,侍卫来报,有个从江南来的书生樊若水,要求面见圣上,求取官职。

赵匡胤听闻江南书生来求官,料定此人定有真才实学,便宣他上殿。

樊若水首先向赵匡胤献上了一份大礼: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一张突破长江天险的地图;接着,樊若水又向赵匡胤献上《策》,“请造浮梁以济师”。他建议赵匡胤在长江上搭建一座浮桥,宋军就可以顺利突破长江天险,兵临金陵城下。

赵匡胤看后龙颜大悦,笑道:“朕得此横江图,南唐李煜小儿已尽入我囊中矣!”

当即命人给樊若水赐座,亲切地问道:“你叫樊若水,为什么要取‘若水’这个名字呢?”

樊若水道:“草民自幼喜好读书,看到唐朝有个尚书右丞叫倪若水,为人刚直,甚是仰慕,所以也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

此话一出口,旁边侍立的大臣差点儿没笑喷了。原来唐朝那个大臣叫倪若冰,不叫倪若水。“冰”字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一点,如果不仔细看,难免会把“冰”看成“水”。

赵匡胤虽然行武出身,当上皇帝后,也开始爱上读书,对古代的一些君君臣臣的史料还是知道的。他佯装不知,笑呵呵地道:“看来你对古人的事迹知道的还不少呢,不错不错,那朕就给你改个名字,你就叫樊知古吧。”

大宋皇帝亲赐嘉名,这是何等的荣耀,樊若水立即跪倒,山呼万岁,谢主隆恩!

赵匡胤要为樊知古加官进爵,樊知古道:“请圣上准许知古参加进士考试,臣想凭真才实学考中进士,到时候再任命臣官职,若臣不中,那是臣才疏学浅,臣愿意一生白衣。”赵匡胤点头应允。

很快,樊知古参加东京的科考,进士及第,经吏部铨选,授舒州军事推官,并获得参与征伐南唐军务的资格。

根据樊若水的《策》,赵匡胤真的开始着手准备建桥。这可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一项惊世之举,两个敢为天下先的人走在了一起,一个敢想,一个敢干;一个出钱,一个出力。一切都有可能。

作为总设计师,樊知古全程参与整个建造工作。人有的时候就是欠一个说法,缺乏安慰,樊知古终得重用,深感皇恩浩荡,敢不效死命。

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当李煜还在醉生梦死之际,他不知道,那个让他曾经嘲笑不止的无名小辈,如今已经成了大宋的军事高参。一个樊知古,能抵百万兵。

一介草民樊若水叛逃的消息很快传回南唐,大臣们纷纷要求严惩其家属。李煜又怯于赵匡胤的威势,不敢把那樊氏家人怎么样,只能软禁了事。很快,大宋使者来到南唐,要求带樊若水的家人到东京,李煜不敢得罪宋廷,就只得将樊若水家人待若上宾,又是送礼,又是赔罪。得罪叛国者的家人,就是得罪赵匡胤,殷情小心,向他们赔罪,就是奢望他们能在赵匡胤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可怜一代国主如此奴颜婢膝,仰人鼻息;可惜了一代大才含恨离乡,若水变知古。没有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

◆知己知彼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