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袁崇焕重修:“三年九月,崇焕至,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使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工成,遂屹然为关外一重镇。”
修一条长度是宁远城大约五倍的重关,且问钱省到哪里去?
那守兵呢,是不是比原来更省,也不是。
孙承宗当时恰恰有问起这个问题,王在晋说同另外再征召四万兵,也就是原来的兵饷并没有减,要额外增加这四万兵的费用。
且不说这四万新兵是否可战,且问这又哪里来的省钱?
另外再增加四万的兵,原来的兵还是原来的兵并没有增减,能省钱么?
因为筑了宁远城,所以后来形成了关宁锦防线。
因为关宁锦防线要花钱,所以明朝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因为明朝被关宁锦拖累,所以无力剿匪,最后导致灭亡。
孙承宗袁崇焕之流,实在也是做了很多浪费无能的事情。大概这些人的想法,一看到筑城,就马上工程承包,豆腐渣工程之类的想法跃然而上,以为筑城象现在这样的基础建设,要花很多很多钱。
实际上,筑城在当时主要是靠劳力,而劳力主要来自于班军。
明代中后期,京军颓败以后,就从山东河南等地调军拱卫京师,分春秋两班,是为班军。班军到了京城,也无事可干,就大量的被调去修陵寝,修城防。
到了辽事起,又大量调去修防御工事。
甚至到了高第上任的时候,朝廷有人建议调四万班军入关修陵,高第不同意,坚持八万班军都部署在关外继续修建。
因为是调地方的军队,粮饷由地方供应,朝廷只负责发放盐菜银(一种补贴),普通是每月三钱(差不多工匠的工钱),最多的时候九钱。一句话,就是省钱。
之所以花钱,是因为关宁锦防线不仅可以防守,还可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