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大帆船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后,就在当地举办盛大的集市,明朝价廉物美的生丝、丝绸深受欢迎,十分畅销。
其影响之大,使得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
1600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明朝蚕丝为墨西哥的工厂提供原料。
这条航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在原本的历史中。
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都在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可以与大明宝船媲美。
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
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
大帆船载着亚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从阿卡普尔科把这些亚洲特产用大轮车运往其他地方,部分货物甚至转运到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和阿根廷。
在回程中,这些大帆船运回墨西哥产的银元、银锭、可可子、羊毛等土特产。
由于亚洲产品价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挤了西班牙产品。
国王菲利浦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商务,于1593年下令限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规定到墨西哥的大帆船每年不得超过2艘,每艘载重不得超过300吨。
由此,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进入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商业限制时期,18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经济凋敝,被迫开放马尼拉港,大帆船贸易日趋衰落。
1813年10月,西班牙王室下令废止大帆船贸易。
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美洲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西班牙人轻蔑土著,却拿头脑灵光的华人没有办法。
基于经济上的考量,他们不得不利用华人擅于经商的长处,为他们提供日常用品,也牟取庞大的利益。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从明朝运去的棉布很快就成为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必需品。
1591年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发现,当地土著居民因为使用中国衣料,不再种棉织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使用中国衣料丝绸、棉布。
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大明国商人收购菲律宾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
棉布已成为中国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同样,在1680年代,中国丝绸就已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