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 > 【0918 上百年】

【0918 上百年】(3 / 5)

这跟强汉盛唐时期相比,当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也就是打残了蒙古左右翼,使得漠南基本臣服于大明而已。

大明王朝长期羁縻控制辽东外围一圈,女真包括驻军,派长官,屠杀,镇压,分派世袭官职,封贡,干涉女真封建主的耕种收割,调节纠纷等等。

明代虽然用了很多措施,但完全没有做到羁縻蒙古。

明朝对蒙古和女真,以及二者对待明朝的态度。实际上在宣宗、英宗的实录中,就出现了女真不服,或者被当地军卫所欺负而奋起报复的事情。

有时候明军于女真,就等于蒙古军于明军一样,打砸抢和被打砸抢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明朝于正统十四年后,彻底转变了国家战略,由攻转受的方式已经成为定局。

这种定局一成型,就意味着北边防御也慢慢的,从原来稍有的弹性变成了变动。

而所谓的羁縻,对于明和蒙古来说,是没有存在过多久甚至就没有存在过的。

甚至,在某些时期,在双方冲突中的伤亡比迷之尴尬的时候,可以看做是蒙古羁縻了南边。

虽然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但在中华帝国的分布并不广泛,除却一些贵族在全国主要重要城市因作战、住守防御或任官、分封等南迁外,大部分人仍然主要生活在北方。

明朝乍兴,蒙古贵族是威胁明帝国最大的力量,所以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均加强对蒙古族的打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削弱其统治力量。

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迁徙蒙古人入内地,安置于诸卫所,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每丁男月给米一石。

这样既便于加强对其监控,又可以实行“以夷制夷”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并非全部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尽入卫所军伍,早期通行做法是“以少壮者隶各卫为军,俾之屯守;老弱隶北平为民,从之。

属民者也基本上是卫所代管民籍,而迁居中原及南方内地卫所者则基本上都是卫所军籍。

明政府针对蒙古贵族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有的就地安置,有的移居京师,还有一些则在随军征讨过程中迁徙分布于全国各地。

就近安置是朱元璋首先考虑的,西北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山西都司及行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都是达官的聚居区。

在辽东,洪武二十年六月,纳哈出率其部下二十余万人归附明朝后,朱元璋决定“其本管将士,省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

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闾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军参住,以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致失所。

这批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后来迁播分布非常广泛,南方诸省皆有分布,但大部分仍在北方。

洪武二十二年,“置泰、朶颜、福馀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

稍后的永乐元年,“三卫来朝益求内附,因改封宁王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而以大宁全地与之。授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

由于明代整个东北地区是没有行政机构的,那时居民,主要是蒙古人、女真人和汉族人,自然就成为卫所系统所辖的一部分了。

在西北陕甘宁地区,废原来的地方编制,建立土卫所的情况比较多。

原来的官员被任命为卫所官员,称“土达官”,原来的士兵则被称为“土达”,如元万户把丹据平凉,洪武初归附,授平凉卫正千户。

部落散处开城等县,仍号土达。

据《皇明九边考》,“达官达舍多安置真保河间等府”,这里成为达官军居住聚居区,定州卫的达旗军余达1897名。

隆庆二年,保定卫将各处达官军合为忠顺营,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