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编制体制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作战指挥日趋复杂。原先三合一的简单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指挥体制必须变革。
拿破仑一生打了几十个战役,到了后期也感到无法统帅全军了。
在1807年他任命曾在意大利方面参谋长的贝蒂埃为自己的参谋长。
贝蒂埃对参谋工作颇有研究,曾著有《阿尔卑斯普通参谋业务纲领》一书。
贝蒂埃经过一番潜心研究,向拿破仑提出了建立参谋处的设想,得到了拿破仑的支持。
1812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辅助统帅实施作战指挥的参谋处产生了,作战指挥较好地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
参谋处有参谋长领导,下设四科。第一科主管军队编制和实力,组织部队移动和检阅,搜集制定军法,处理战俘和逃兵等。第二科主管部队装备。第三科主观侦察,制订作战计划,组织通信联络和内务勤务。
随着军队指挥的实施,司令部体制逐渐完善起来。
18至19世纪的欧洲兵制改革,实质上是武装力量从私人化向国家化的转变,军队实质上只是君主或领主的个人私兵而已,这个转变是从“征兵制”的启用开始的。
真正的革命性变化来自法国大革命,王室被推翻,已没有“国王的军队”这个名份,而在反法同盟的围攻下,战争性质转变为“为保卫祖国”而进行的“人民战争”,不是为了骑士的荣耀,也不是为了赚钱,作为国家公民都有从军义务,这个转变其实很仓促,完全是迫于形势,在“爱国主义”的精神感召下的自发行为。
通过法国大革命,所谓“民族国家”的理念开始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军队也即“人民军队”。
总之,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时代,军队逐渐完成了向资产阶级军队的演变。
在兵役制上,由雇佣兵制为主转向了义务兵役制,基本实现了兵役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原则,拿破仑一世改造了法国革命所建立的军队,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师和军,并且组建了强大的预备队。
拿破仑在战争实践中,始终把建设军队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并力求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一支由驯鹿统帅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
并由此把将帅的选拔作为建立强大军队的重要条件。
在如何选拔将帅的问题上:他敢于起用新人,给年轻军官创造机会。
据悉1805年由他晋封的18位元帅,多数在40岁以下,37岁以下的约有7人,而达武仅34岁。
同时,彻底破除了传统的讲究贵族出身的门阀观念,注重唯才是举。
这就是拿破仑的选帅标准:即注重年轻有为;力求不拘一格和强调素质才能。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曾说:“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提倡人人争当将军和元帅。
从1796年意大利战争开始,拿破仑就深刻体会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精神力量,而不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