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 > 【0937 宝军骑兵团】

【0937 宝军骑兵团】(5 / 6)

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列重骑兵首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

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乱箭袭击下动摇。

有时光靠这种袭扰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

如果纵队指挥官认为预备性袭击已使敌人完全瓦解,那么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

但如果需要,这时就命令重骑兵发起冲锋。

命令的传送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连靠得很紧。

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敌人交火,那么两翼部队便向翼侧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

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和谷地的掩护。

完成对敌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彻底击溃。

这种包围运动是蒙古军队常用的作战方法,而且他们特别善用计谋来实施这种方法。

辽东铁骑辽东铁骑指的是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为李家家将骑兵队,人数约三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女真叛乱首领王杲和努尔哈赤的父、祖皆死于辽东精骑刀下。

但是在李如松战死之后,李家再无良将能加以统领,所以在萨尔浒等战中没有多大建树,逐渐瓦解。

辽东铁骑标准配备为:“三眼神铳”,三眼铳,口径一般都有15-20毫米,相对一尺五寸的长度来说,身管长度并不高,因此精度、射程和威力均差强人意。

戚继光就曾如此评价:“快枪远不及鸟铳,射程不如鸟铳,又手夹铳后,又必手发,手执火源点火,远近高下势不由人,精度差。然北军惯习之,一铳入二、三子,超量装填,容易炸膛,放毕当锤击之,痼不可变。”

可见戚继光对三眼铳很不感冒,他手下的火枪骑兵使用的都是被誉为“鸟铳能及远,射程远,又多中,精度高,又能透甲,威力大,为马上步下第一利器”的鸟铳。

北方骑兵使用三眼铳多是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

辽东铁骑的骑兵或许有很少一部分人配备了三眼铳,但这种原始的火器与满蒙人的强弓重箭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能惊吓马匹算是一种特殊用途。

从明代辽东铁骑在朝鲜作战的记录来看,辽东铁骑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

李成梁进攻努尔哈赤外公王杲时的炮手就是万历朝著名的南方将领沈有容,攻击平壤时的炮手和鸟铳手均隶属于南兵而非其嫡系的辽东军。

东铁骑之所以能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力克蒙古、女真的铁骑劲旅,是靠着两点,一是舍得花钱。

“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家将们有钱了之后也变得“暮气难振”了。

二是亲自冲锋。李氏一门向来都是亲自带头冲锋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

在战法上,李氏一族也十分类似蒙古人:“及战多用铁骑,列为横阵,发弓矢冲贼,若贼阵不动,则缓缓退之再冲。十数次之后,坚阵无有不溃者。”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