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尊素有句话说的很清楚:晋人争巡抚,先生语太宰曰:“秦、晋、豫章,同舟之人也,用考功而豫章之人心变,参卹典而关中之人心变,再使晋人心变,是一鬨而散之局也和秦、晋、江西“同舟”的是谁。
就是狭义的“东林”在政治上的势力。
这个真东林不过是诸多派系中的一个而已。
既然秦人和东林经常站一条线,什么“西北多加赋东南不收税”的荒谬性就更明显了,否则他们还不自己打破头。
一般而言,对党争中派系成员的描述可以分两种的,一种是自己表示的认同,另一种则是政敌的划分。
很多人自己没有去东林书院讲过学,东林人也没有说过他们是东林,但在政敌眼中他们就是一伙儿的。
至于阉党炮制的那些东林名单,更是以罗织罪名的方式,把反对自己的人都挂进去,最后扩大化到连顾秉谦都上了榜,并不能反映真正的派系分野。
东林党就是江南财阀的代言人,阉党就是皇帝的爪牙吗?
有明一朝,江南士子在朝人士一直数不胜数。
阉党里面的江南士子不见得比东林党少。
阉党里面官职最高的两个人,大学士顾秉谦、礼部尚书周应秋,一个是昆山人,一个是镇江府,都是根正苗红的江南人。
甚至可以说,明朝末年无论东林党还是反东林党的人,主干大多数都是江南人。
一大群江南地主,凭什么阉党里面的江南地主就要反对江南财阀,东林党里的江南地主就是江南财阀的代言人?
动不动就是什么江南财阀的代言人,只能说见识浅薄。
狭义的东林党指和东林书院有关的在野及当朝的人员,这是正统东林人比较认可的。
广义一点的东林党可以指齐、楚、浙三党主持京察下野的那些人,后世有些历史学家比较认同这种说法。
再广义一点,可以说是反对阉党之人,广大网友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最就明亡之后东林党殉国人数来说,并没有辱没读书人的称号。
李自成打到北京,一矢不敢发就投降的是京营。
身负崇祯信任,负责守城却直截了当开门投降的是太监曹化淳。
先投李自成,再投后金的是吴三桂。
革鼎之际,事多难言,只盯在钱谦益,用一些子虚乌有的水太凉、头皮痒的段子来娱乐,没什么意义。
后世很多人谈起大明,对于东林党都颇多非词,对于阉党等批评得没那么痛心疾首。
爱之深,责之切。历史学家之所以对于东林党的一些行为非议颇多,是因为他们认为若是不天天党争来、党争去,东林党、齐党、楚党等的一批人是有可能帮助明朝重新振作的。
但是他们这些读书人没做好,所以恨铁不成钢,所以骂东林等一批人因为党争耽误了大局。
那为什么不骂阉党呢?因为懒得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