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 > 【0983 王体乾的来意】

【0983 王体乾的来意】(2 / 4)

在嘉靖之前,无论局面如何变化,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都处在主导位置,即皇帝可以自己选择权力下放给太监集团还是文官集团。

这种情况下皇权不受致命威胁。

然而,局势在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间变化了。

明世宗对太监没有好感,所以不仅不倚重太监,还下狠手整治。

因此整个嘉靖年间,并没有出现像王振、刘瑾、冯保这样赫赫有名、大权在握的太监。

这样权力的角逐基本上就在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了。

嘉靖末年,严世蕃斩首、严嵩贬为庶民,严党覆灭,徐阶晋升新的内阁首辅。

这一政治斗争不仅仅是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更重要的是,徐阶改变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权力分配。

从徐阶以后,皇权对文官集团逐步失去控制。

经过徐阶和高拱的经营,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到万历元年,1572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登基,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完美地统一了以明神宗、李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冯保为代表的太监集团,明朝自此迎来所谓的“万历中兴”,号称延续了明王朝七十年。

但是这种“三权分立”、而且皇权不占主导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万历皇帝进一步下放了自己的权力给文官集团,这才有了万历后期的党争。

国家局面从此直转急下。

明熹宗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转向太监集团,魏忠贤领头,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到了明思宗为了抗衡魏忠贤又依靠文官集团。

尽管明思宗想坐收渔翁之利、重新巩固皇权,但是毫无疑问并不成功,崇祯皇帝再怎么集权也没能够控制文官集团。

这种三权分立的状况,且不论是否合理,但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把文官集团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极大地巩固了皇权。对于太监,朱元璋更是不信任。

明确反感太监干政。因此他曾明确下令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并将此列为祖训。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才是朱元璋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这样皇帝身上的负担就过重了。

终明一代,能够兢兢业业、勤于王事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尽管朱棣设立了内阁,但当时的文官还没有形成权力集团。朱棣驾崩时,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完美的“三杨”内阁;明仁宗只在位一年,临终时又向“三杨”内阁托孤。

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算贤明,倚靠“三杨”内阁处理政务也算得体;但是他喜欢斗蟋蟀,没有朱元璋、朱棣那样勤劳。

而此时的内阁担负着托孤的重任,进一步扩大了权力,迅速形成了权力集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票拟”,直接分割了皇权。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