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那就是清谈误国。
于是清朝又学到了,又来了个君主**巅峰,以至于万马齐喑。
归结起来,传统教科书说安史之乱是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后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中原王朝开始如同着了魔一般,不断地对前朝政策矫枉过正,自身纠错能力似乎开始减弱了,而无论哪种新制度和政策都难以再做到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军事强大和技术先进较为完美的结合起来。
别说以前的朝代,就连已经在消灭了封建制度的现代生活了几十年的韦宝,来到了古代之后,依然是一脸懵逼,时常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很多时候是没有方向的。
韦宝也不知道自己想象中的资本主义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君主立宪制,最后能搞成什么样。
会不会因为搞垮了历史,把自己一并埋葬掉了。
长期以来,殿试只是皇帝主持考试,明代很多皇帝对于这个不感兴趣。
一般出题都是内阁所拟,但是崇祯皇帝却自己重新做了一篇策问。
在策问里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
官员腐化、士风败坏,用什么方法能够改变士风,让官员变得清廉,德才兼备。
满清地小民少,一旦起兵,居然本朝打不过,这是为什么。
现在对付他们有什么策略。
农民起义蔓延,国家财政没有钱,又要体恤百姓,又要养军队,有什么办法能够两全。
屯田和治理盐税制度,是解决财政的办法,为什么不见成效。
河套问题、起义军和海寇一直作乱,加之水灾和旱灾,怎么消除。
为什么文武分隔,如今牢不可破。
这也是明朝末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时比较紧迫,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实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是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只有23岁。
其实这些问题最应该由当时的内阁成员和六部大臣们商量考虑,但是内阁成员的表现如何。
早期的成员周道登,崇祯帝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
他一时不知道回答,就说要回阁中查一查书才能确切的回答。
崇祯帝又问,近来文章里总是提到情面,这个情面是什么意思。
周道登说情面者,面情之谓也,弄的左右的人等都憋不住要笑出来。
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位执政最长,揣测帝心,搞斗争很厉害,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上没有。
关于贪污**,因为明朝正常的俸禄十分低,从海瑞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使得大量的官员贪污**,而且贪污这种事的情况就是搞了一次,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