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挤在聚居地东边的那片窝棚,已经变成了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带小独院的木屋。
挂在屋门口的木架子上也不再只是鱼干、毛皮或者衣服,还有一些爬着翠绿色的蔓藤,上面挂着些花花绿绿的蔬果。
联盟生物研究所扩大了在当地的业务范围,不只是搜集关于该地区母巢活动的线索,还包括培育适宜该地区环境的高产作物种子。
比如西瓜、葡萄、西红柿等等。
不少月族姑娘们也因此多了一份收入,只要从陈雨桐那儿领一份种子回家种在家门口,定期记录生长情况并报告给生物研究所,就能从后者那儿领到一份额外的钱。
当然,还要防止海鸥或者其他鸟儿偷吃。
这些新移民们的勤劳连力量系的牲口们都不禁汗颜,玩家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和他们
一样能卷的人。
这些nc们虽然没有玩家一样强悍的体魄,也没有珊瑚城幸存者们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但却有着一人打三份工的天赋。
一些体力好的年轻姑娘们白天在毛皮厂处理皮毛,下了班又去酒吧当服务生端茶倒水洗盘子,家里还养着生物研究所托付照料的实验作物,有空的时候还接一些洗衣服、收拾垃圾以及采集牡蛎的零活儿。
联盟的法律虽然严格限制了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时间,但并没有限制一个人最多打几份工。
闲下来享受一会儿人生似乎会让她们产生某种罪恶感。
用来自珊瑚城的幸存者们的评价来说,她们恨不得将一年的工作赶在头几月做完,剩下几个月好去干明年的活儿。
不过也正是这份勤劳,而且无意识效仿着管理者的玩家们心中「养成」的念头多过「剥削」的念头,这些可怜人们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过上了婆罗行省的月族人同胞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除了居民区的变化之外,其他区域的变化也不小。
比如原先胡乱扎堆在聚居地里的锯木厂和处理猎物的屠宰场,全都统一搬到了之前帝国士兵和水生变种人登陆的那片海滩。
也就是薯条港西边的那片新区域。
自从【青灯古酒】等一众生活职业玩家将小作坊们都搬去了那儿,整个薯条港的空气都小清新了许多。
居民区再也没有飞扬的木屑和动物纤维,连带着海滩上的油腻腥味儿也跟着少了不少。
根据薯条港市政厅的规划,以后那片小工厂和作坊扎堆的新区,就是这座聚居地的「工业区」了。
虽然薯条港不适合发展重工业,但若是说这儿一点工业的影子也没有,那未免也太极端了点。
综合考虑原材料价格、产品附加值以及运输损耗和设施的运维成本,一些诸如食盐精炼厂、制糖厂、酿酒厂、木材处理厂、食品加工厂之类的轻工业设施在这儿还是有经营价值的。
如果能够将粗木头加工成板材再运到金加仑港去做家具,远比直接将未经过处理的粗木头一股脑地装船往金加仑港运要经济的多。
水果、猎物和渔获也是一样。
做成罐头或者其他副食产品,不光能卖到金加仑港去,所有从百越海峡路过的商船都会感兴趣。
工业区划形成之后,薯条港的市政厅仿照黎明城的工业区管理办法,对生产单位的生产方法和用人规则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并且对税收也做了安排。
有了财政收入并明确了权力和义务之后,薯条港市政厅便用税收做担保,从遥远的曙光城银行借了一笔钱,改善了新城区的基础设施。
比如两条延伸到深水区的混凝土码头,以及一条从工业区通往薯条港核心城区的公路,便是牛马集团用金加仑港那边生产的预制钢、混凝土板材以及水泥修建的。
除此之外牛马集团的飞艇还从曙光城带来了巨石城生产的预制件,给工业区其中一条货运码头组装了一座小型的龙门吊以及一条从码头通往港口仓库的货运轨道,大大提升了货物装卸效率。
这里不得不吹一波海豚号带来的技术人员,以及他们在100号避难所成果的基础上改进的「蟹式」两栖工程装甲。
列装了这玩意儿的牛马们简直是如虎添翼,那码头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噌噌地往前生长。
往后薯条港的货物进出口通道,也随着那些迁走的小工厂和作坊们,一并从聚居地正中心的那片海滩迁移到了西边工业区的海滩。为了方便当地居民们去那儿上班,薯条港市政厅专门成立了一个交通办公室,开通了前往新区的公交线路和客船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