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对童养媳孩子几乎天天都在一起玩耍、是从小就在一起的玩伴。
在潘家村,最先教童养媳男女互称“老婆妹妹”和“老公哥哥”的是孙美莲,自此,慢慢地,大家便有样学样、就习惯成自然了、就普及开来了。
因此,在此时的潘家村,人们仅从称谓上就可以辨别和区分出谁是童养媳关系、谁是亲兄妹关系了。
这互称老公哥哥或老婆妹妹的肯定就是童养媳的关系,而只称哥哥或妹妹的,就肯定是亲兄妹的关系。这也许就是时代赋予他们和她们的时代的印记和特征吧?
这群年龄相仿的男童和女童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在各自家长的管教和世俗的禁锢下,便在时代和社会风俗的熏陶下,他们和她们便慢慢地在发生着角色的归位和变化。
首先发生的角色的归位和变化就是表现在男孩和童养媳的在享受教育的权利上。
在每年农历八月底的时候,当地的很多的私塾便开学了,据说一般都是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开学,因为,这天是孔子的诞辰日,因而,很多的私塾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学。
在开学的这一天,学童们会在私塾先生的带领下、双手交叠举过头顶、面对孔像恭敬地弯腰鞠躬行三拜礼,然后才正式地开始诵读四书五经。
这潘家村也不例外,那适龄的潘志光、潘志强和潘志鸿也一样,他们便在跟着同村的其他儿童们一起,便在潘家自己的祠堂里,在接受六叔公潘广荣的启蒙教育,这是男童才享有的特权。
而女童呢,她们却没有进私塾的权利,因为,对于女人来讲,自古无才便是德,如果女童、特别是童养媳太有才的话,家人就会担心她会飞走,因此,当地的女童基本上便都会被约束、便都没有权利去接受文化教育。
因此,曾淑萍、杨翠桃和陈慧芳则只能跟着各自的母亲去放羊、放牛、砍柴或者是去干农活耕田,稍大后,做家务和耕织才是她们的本分工作。
自古以来,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孩子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只是,男童是在进私塾接受高大上的文化教育,而女童则仅只能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在接受很多代代相传的持家及伦理方面的教育。
因而,在无缘进入私塾就读的女童的成长过程中,那女童的妈妈便不但是一个呵护、哺育她的妈妈,妈妈便还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师,妈妈便是一个伟大的角色。
曾淑萍与她的小伙伴们就只能在这样的成长着,他们和她们的日子就这样的在流逝着……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