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国家在经济上还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围困,为了争取外汇进口物资搞建设,Z.F.的相关部门则鼓励潮客地区的女人们来刺绣生产潮绣饰品,以出口东南亚诸国创汇。
这潮绣呀是粤绣的一个分支,自古以来,我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而作为粤绣中的潮绣,那也是自古以来在中外都是负有盛名的。
时年,当地Z.F.的相关部门召集、委派潮汕地区精通潮绣的绣工到各地去培训指导,之后,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女人们便都参与到了潮绣的生产中去了。
作为紧邻潮汕的龙头镇地区也不例外,在经过了培训后,龙头镇地区的中青年的女人们,包括曾淑萍、陈慧芳等也纷纷地领来绣布在家里刺绣,时年,她们的绣作多为手帕、手巾、枕巾、围巾、台布、家居屏风、庙堂幛幔……等等的装饰工艺品。
在白天,女人们跟随男人到田间地头去劳作耕种,而在晚上和在刮风下雨的日子,女人们则会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在家里刺绣,其时,家家几乎都可见她们的绣框、绣布和针线等物品,从门口经过、从窗下经过的人们,几乎都可以见到绣娘们在低头仔细刺绣的身影,也可以听到绣娘们在边刺绣边闲聊的嘻笑的声音。
女人们白天劳作晚上刺绣,白天劳作是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而晚上刺绣则是赚取了个人的零用钱,又或者是赚钱用于帮补家用,这时,当地的人们的生活辛苦紧张,但也显得了充实和快乐。
当时,那到了上海在读大学的潘志鸿也经常的会写信回家,他向家人讲述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讲述大上海的繁华和对大上海的羡慕等等。
就这样,潘家内外的人都在辛苦、紧张、充实、快乐和积极的生活着。
当然,时间也就是在这样的流逝着,其实,此时的所有的人们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充满了无限的激情。
至当年的寒假,那在外读大学的潘志鸿和潘志光都没有回家来过年,其两人都只是写了一封信回来,在信中,其两人都说有一句话,那就是:响应号召,要利用寒假时间来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所谓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转眼间,一年便过去了。
在上完大一后的暑假,那潘志鸿和潘志光便先后回乡来了。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此时的潘志鸿和潘志光便变得了英俊了、成熟了和健谈了,尤其是潘志鸿,他的思想、眼界和谈吐便变得了开阔和洋气很多了,因此,家里的人很高兴,村里的人也都纷纷地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那回乡后的潘志鸿与家人一起耕田种地,也与曾淑萍一起到曾家寮探亲,其时,每有空闲,那潘志鸿便会对人讲述起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及学习的情况,更讲述了大上海的方方面面的好处,这便令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外面世面的乡亲们无不的羡慕和向往。
尤其感到自豪和向往、尤其感到心头喜滋滋的便是曾淑萍了,因为,她的心里在想着:在潘志鸿毕业后,她也就可以跟随潘志鸿去享受大上海的繁华和去享受大上海的生活了。
在这一年的暑假,潘志鸿与曾淑萍形影不离,其关系似是兄妹又似是异样的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