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领导们便在为奠基石培土动锹,此时,鞭炮声、高音喇叭里雄壮的歌声、人们的欢呼声在山野中响彻了起来,这震动、惊醒了沉睡了亿万年的龙江河畔的古老山川,并在龙江的山谷中回响、在空谷传音,那回音久久不能平息……
从此,当地便欣起了建设龙江水库的建设高潮了……
从此,当地的子弟兵们又一拨一拨轮换着来了……
从此,当地方圆几十公里的人民群众也轮班替换着来了……
在建的龙江水库是一座土坝水库,在工地上,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几乎都是人山人海,白天有自然光照明,晚上则用布满工地的汽油灯照明,时年,建设设备和工具都还极端的落后,除开山炸石有炸药外,其余从清基床做基础到筑坝,几乎都要靠肩挑手推人扛的人工人力来完成,那打石、凿石、扛石、和浆、砌石、铲土、挑沙、运土、锤实、打夯、理坡……全部都要靠聚合人力来会战完成。
因而,人们流大汗出大力,手掌肩膀磨出了硬茧,脚掌手心磨出了水泡,也在所不辞,毫无怨言,那吃苦耐劳的干劲、那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在热火朝天、滚烫着熊熊燃烧,那建设家乡的一股股热情便在燃烧……
时年,上级对当地参与建设的人员除了有少量的粮油补助外,几乎是毫无工钱可言。按当地Z.F.的安排,在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组织下,下游受益的各乡、各村、各社以派工的形式来组织村民参与水库建设,工程建设指挥部也在兼顾村民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让各乡、各村、各社的人轮流到工地参加建设劳动。
在潘家村,按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安排,其村民也隔三差二的便要到工地去参加建设劳动,建设劳动一般为一天,不分男女,各家各户的青壮劳力自觉参加。早上,人们早早地在自家吃饱早餐后便跟随自村的建设劳动大队步行十几、二十里路到工地劳动,而午饭则由村里的人统一送饭菜给他们吃。
在当时的潘家村,除了Z.F.的少量的粮油补助外,基本上还是采取了由各户摊派粮油菜的形式来解决伙食问题,参加水库劳动的当天,村里会派人在村里统一烹煮,然后再送到工地给参加建设劳动的人们吃,当时,曾淑萍、陈慧芳、娟嫂和另外一个大婶是专门负责煮饭和送饭的“火头娘”。
而当地参加建设的民众都不懂技术,水库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叫他们干啥就干啥,叫他们怎么干就怎么干,另外,这边勘察、边设计和边施工的龙江水库的建设方案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水库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根据现场测量勘察出来的水头、落差和地质情况等数据,在不断地计算着淹没区、灌溉区、移民区和库容,在不断地设计着水库坝体的宽度、高度和坡度,因而,水库的设计方案也不断地在调整着,这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的特色,人们也在水库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辛苦而又热火朝天地苦干着。
人们的生活辛苦、忙碌,但却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盼头、充满着干劲、充满着热情!
不久后,水库东西两岸的灌渠也开始建设了,龙江东岸的灌渠被叫做江东水利,龙江西岸的灌渠被叫做江西水利,在水利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除涧桥、虹吸管道要由专业队伍完成外,灌渠的土建部分则被划分成了一段一段,每段采取了由就近的乡、村负责开挖开建的形式,此时,可谓是合力建水库和建水利,人们劲往一处使,人多力量大,无坚不摧,无事办不成。
水库的大坝在人们的劳动建设中,在一天天的增高,江东和江西水利也在人们的劳动建设中在一天天的延长、在一段一段的并拢。
据说,当年有数万的民众就这样不分昼夜的在参与了龙江水库以及江东和江西水利的建设。
此时,在我当时的故乡,到处都是忙碌疲惫的建设的人群,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