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咻!嘿咻……”
流民们虽然疲累,但作为无依无靠流民的他们,宛林县以以工代赈的方式给他们发放酬劳,这让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以工代赈,是他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政策。
之所以是流民,是因为他们的家园被天灾人祸所侵扰,他们不得以才流浪天涯。
以前无衣可遮,无食填肚,无粮养子,现如今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虽然工作幸苦,但所有流民都乐在其中。
而在他们的幸劳之中,有捕快和城卫看守。
捕快和城卫站在山坡上监视,如果有人偷懒,他们并不为武力威吓,或是用鞭子鞭策。
这也得益于大炎朝廷的威望和趋于盛世的当今时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是当今圣上登基之年遍传达天下的话。
这句话深入人心,故此当今天下的数百亿百姓对于朝廷的归属感十分强烈。
而捕快和城卫能够监视流民做工,这自然是因为府城到来的天工院大才们告知他们的修路和挖渠的程序。
而此刻。
目前已经修建了五十里道路的最前头,一座硕大的军帐中,四名匠工和一名府城监工正在讨论道路和渠道的情况。
匠工们相互之间讨论激烈,好似各有各的理,谁也奈何不了谁。
监工目睹这一切,他也十分无奈。
他只是监工,不是匠工,对技术之类的活他可谓是一窍不通,他只是负责监督经费、效率等等一切琐事罢了。
对于技术类的匠工们的争吵,他已经习以为常。
“接下来的路应该向南转角,此地的土壤松软,利于挖掘,且能提高效率,为府城节省资源。”
“不对!向南的地虽然土壤松软,但太过靠近水源,一旦挖掘过当,若是水源涨水,顷刻间便能将道路淹没,得不偿失。”
“那就向北,北边靠近丘陵,虽然要大力挖掘山地,但丘陵的树林我们可以留下,树林吸水,又能回潮,天气合宜,并不会因四季轮转而对往来百姓造成影响。”
三名匠工相互讨论,只有一名匠工紧盯地图,并不言语。
见此幕,三名匠工包括监工都看向这名匠工,问道:“名田兄,你认为如何?”
闻言,唤作名田兄的匠工笑了笑道:“既不向南,也不向北,一直向东即可。”
“向南,土壤松软,易渗水,即便修了道路,雨水并河水侵染后,也需时常维护,耗时耗力。”
“向北,多丘陵,百姓们需花费大力气挖山掘土,即便保留树林,但府城的开支亦会加重。”
“向东,无丘陵,虽土壤硬实,但也有相应的好处,一旦开凿出道路,多年不用维护。”
“而且,朝廷欲要在江南修建一条新的驰道,向东的这条路正好符合驰道的地质。”
“如果不久后朝廷的政令下发,我们也能节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就以此路为基,修建驰道便可。”
闻言,三名匠工和监工眸光大亮。
监工佩服道:“名田兄高瞻远瞩,某甚是佩服,照我看来,这宛林县的新路就向东而修!”
三名匠工点点头,钦佩到:“名田兄厉害!就依你之言修路。”
张名田笑了笑,摆了摆手,显得很是谦虚。
一名匠工笑道:“实在想不到,名田兄不仅精通药理,还深谙路桥之事,名田兄仅在一府之地当差,实乃屈才也!”
张名田刚想谦虚的说上几句,军帐外便有人进帐禀告道:“启禀诸位大人,杨大人,江南巡捕使赵卓、任正,宛林县巡捕司捕头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