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爆发后,洛城的经济形势,应该是中州最好的城市,可整个物价的上涨,还是让普通百姓,劳作一个月,只能够得到半个月的口粮,他们的生活品质,自然会降低,这是华夏大地普遍性的问题,一个洛城又怎么能够不受到影响。
秦翰林,一个小小的市长,又怎么能够扭转这个趋势。
没有办法,可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他,注定就是一个悲剧的市长。
因为战争的爆发,源镇五大家族,在春节后,又送走了五个青年,到美国去留学。
这中间就有承运的未婚妻晓玲。
虽然两个孩子,是他们同代中的佼佼者,可未婚妻三个字,对两个孩子来说,还是太为沉重,毕竟他们还小,还不能够真正理解伴侣两个字的含义。
但两个孩子,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在感情上来说,还是非常深的。
当晓玲的父亲,在第一时间告诉她,要到美国去留学的时候。
晓玲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去,我要和承运哥哥在一起。
晓玲不愿意到美国去留学,但是她现在的一切行为,自己还掌控不了,在周围人不断的劝导和引诱下,终于同意了到美国去留学。
而他的父亲弘新,为什么非要她到美国去留学呢?主要是他看到浩天的女儿,都到了美国,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去?
在源镇的五大家族,历来都有跟随和攀比的情怀,那就是,李氏家族是羊头,其它几家,一定跟着效仿。
而在这其中,学得最好的就是王家,所以这就是弘新非要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美国去的原因。
承运听说晓玲要到美国去,自己当然也想去,可是他知道爷爷不想让他离开洛城,就没有和爷爷说这个事情,而是在晓玲走的那一天,亲自随着大人一起,到车站给晓玲送行,默默的祝福她,在那里学习愉快,生活开心。
两个少年,在离别的那一刻,晓玲对他说道:“承运哥,等着我,只要战争结束的哪一天,我一定会回到华夏。”
“我等你。”
这是承运的承诺。
虽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战争让他们在这一刻,互相离开了对方。
回到家里,爷爷看到承运闷闷不乐,知道是为了晓玲的事情,就对他说:“只要你想到美国去,等到小学毕业,爷爷也让你走。”
“爷爷,好朋友走了,心中不好受,也是正常,我现在不去美国,就在我们洛城和爷爷在一起。”
承运今年是高小的最后一年,虽然只有八岁,但是他这个小班长,在洛城的中心小学,也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
特别是他看到,从京城来的学生,在这里演的抗日剧,深受启发,马上就在学校成立了抗日剧社。
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也排演抗日剧目,上街贴标语搞宣传,把剧社办的是有模有样。
因为战争的深入,很多难民,都涌入洛城,一时间洛城人满为患,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
这些人来到洛城,加重了洛城的负担,市府为了安置这些人员,在城外搭建了很多临时帐篷。
看到这种形势,浩天让自己的两个商行,在城外免费为这些灾民,每天送粥,让他们暂时有一口饭吃。
可是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持久的,为此市府作出决定,向周围所属各县,疏散灾民,并进行妥善安置,来减轻洛城的压力。
这一年的六月,国府为了阻止日本人的进攻,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
让洛城的灾民,达到了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