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都督请留步 > 第533章 改革的春风

第533章 改革的春风(3 / 4)

“很无聊的一个东西,不提也罢。”

刘益守摆了摆手,不愿意多说,一副兴致缺缺的模样。

几天之后,在刘益守的示意下,尚书令陈元康向朝廷上书,洋洋洒洒数万言。

其中内容很多,大概意思就是说

我作为尚书令,感觉身上的负担太重,责任太大,权力亦是太大,深感不安。这个问题是尚书令的权责造成的,哪怕换人当尚书令,也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明晰权责,互相制衡,专人专务非常必要。有鉴于如今朝廷中枢的机构设置,我便有以下的构想,希望能对中枢官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将中枢分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大部分,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砍掉其他不合时宜的部门,如集书省、秘书省等。就连侍中这个实职也给废除了。

对此陈元康还特意说明侍中乃天子亲信,政出宫闱,难辨真伪,没有监督,如今在新格局中权力已经被三省分散重叠,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了。

这也是为了政令通达,防止政出多门,互相干扰。

其中尚书省以现在的权力构架为核心进行分权,只负责诏令的执行,而不过问诏令的其他相关事宜。

中书省则只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将其交给门下省来审核。并不过问政令的执行情况。

门下省负责检查政令,并有权将认为不合理的政令打回,让中书省重新起草诏书。

三省在执行政务方面各司其职,肯定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在这三个机构之上,再建立一个中书机构,名为“议政堂”,专门负责协调政务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对上面,也就是天子,负责释疑与沟通,也就是告诉天子相关政令的情况。对下面,则负责组织协调,乃至一锤定音。

简单来说,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剥离种种特权,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并扩充其下“六部”的人员,增加政令执行的精细度。

鉴于如今中枢需要大规模扩充中下级官员,因此陈元康建言将官员数量庞大的尚书省搬迁到台城以外,各部衙门分散布置。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继续保留在台城以内。

这份奏折里面没有说如何处置极为要害的中枢机构御史台。看起来,所谓三省六部制,里面有个重大缺陷,就是对于地方上的政令执行,没有明确的管理细则。

而门下省执行力有限,只能在政令下达前纠错,一旦政令下达到地方州郡,就无法追责与监察了。不过话说回来,陈元康虽然是刘益守的亲信,可他目前不过是担任位高权重的尚书令。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换源a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huanyuana

很多事情,还真轮不到他指手画脚,特别是地方政令执行的相关事宜。

陈元康的上书就如同在池塘里扔下一颗大石头,瞬间激起千层浪。他说的那些弯弯绕绕的,中枢朝臣们根本就不关心。

真正的杀招,只在于奏折当中不起眼的三个字议政堂

他们很明白,在皇帝与三省之间设置一个“议政堂”,而皇帝根本没有权力去参加议政,这便是典型的抢班夺权。

而且是在政治制度上,不加掩饰,明目张胆的抢班夺权

陛下你要说什么,下达什么政令都无所谓,但议政堂的大老板会出手,你的政令不可能不“过审”就出皇宫,希望你不要自取其辱。

这不是我刘某人在故意恶心陛下,而是国家制度如此,希望陛下不要再蹦跶了

简单点说,就是把刘益守如今权势熏天一般的所作所为彻底合法化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