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胆小如鼠!”
秦军扯着嗓嗷嗷叫着骂阵,廉颇稳坐钓鱼台固守空仓岭,听到秦军的骂声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无非就是一笑置之。
廉颇以守为攻,坚决不战,率领二十万赵军就地驻扎,并且还在丹朱岭东南方向的摩天岭顺势修建了粮仓,直接摆出了一副要和秦军死磕下去的架势。
王龁无奈,接着派人叫骂,廉颇依旧不出壁垒,王龁只好硬着头皮率领秦军进攻了几次赵军壁垒,虽然也杀了不少的赵军士兵,可秦军也是损失惨重,无论怎么攻秦军就是越不过百里石长城,突不过廉颇这道坎儿。
廉颇以及他修筑的百里石长城就像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屏障结结实实的挡在了王龁和他的秦军面前,王龁久攻不下,更让他头疼的是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他秦军粮仓里的粮食确实不多了,粮食用光之前如果还攻不下赵军壁垒,这一仗秦军怕是要无功而返。
王龁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头猛虎露出獠牙啃在了乌龟壳上,啃了好几个月不但没有啃开乌龟壳,而他的老虎牙好像有点要被硌掉的意思,反倒是廉颇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稳住了局势,战场的天平在时间的流逝中悄然向赵军偏移。
秦军粮食快用光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军比秦国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廉颇大营里的粮食确实也是存余不多。
秦赵两国对峙在长平的军队都在二十万以上,这二十万人每天都要吃饭,二十万张嘴一顿饭吃的粮食不计其数,更别说两军旷日持久已经在长平外的山岭阵地耗了好几个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廉颇也懂,所以率军出征的这几个月里廉颇也经常派遣军需官回邯郸掉粮,可最近几日从邯郸调来的粮草明显要比之前少了,赵军之前还能吃稠的,现在只能喝稀的了,经验和直觉告诉廉颇,他赵国的储备军粮怕是不足以继续支撑多久。
赵国地盘多在山西河北,干旱少雨,自古以来农业就不是很发达,再加上赵国的古来的民风也不善农业,邯郸的商人冠绝天下,商贾往来导致邯郸的娱乐业也比较发达,邯郸的舞女歌姬也是天下闻名的,只是行军打仗吃的是粮食,农业薄弱就意味着粮食少,粮食少就意味着底气不足。
相比较赵国脆弱的农业,秦国的农业基础不知道要好多少倍。秦国本土关中地本来就是沃土千里适合耕种,再加上秦惠文王执政时占领了巴、蜀(今四川、重庆)之地,又有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生产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运抵咸阳充当军粮,秦国之所以敢那么肆无忌惮的进攻各国,一方面是因为秦军勇猛,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秦国家底多,比较抗造。
廉颇看着赵军军粮一天天减少,心中忧虑的同时倒也不担心秦军粮草会猛增,虽然赵国的农业是比秦国薄弱,赵国粮食也没秦国多,可关键是赵军是在距离本土不远的地方作战,从长平到邯郸也就是五百里路,可是从长平到秦都咸阳可足足有一千里。
千里运粮,众有饥色。
在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下,粮草押运基本上靠的都是人力,运粮食的人在运粮的过程中也得吃粮吧,等粮食从千里之外的咸阳运到长平顶多也就能剩一半。
因此,廉颇没粮,他王龁也没多少粮。
没错,廉颇就是要和王龁打消耗战,他就是要和王龁耗下去,这场仗要是继续再这么打下去就无所谓输赢,两国士兵在吃完了余粮之后估计谁也奈何不了谁反各自打道回府,这场由野王城牵连至上党郡引发的秦赵两国的战争差不多也到此为止不了了之,双方各大五十大板,各自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秦赵长平之战进行到这个阶段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了拉锯战,拉锯战拼的是耐心,拼的是持久。
秦攻不下,赵也打不退,秦**队二十多万耗在千里之外的长平,赵**队也拖在长平,要是再这么坚持下去,秦赵两国的经济都会被拖垮。
这场战争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