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求援的书信送抵魏国信陵君手中。
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魏公子。
魏无忌和战国其余几个公子一样,都喜欢养‘士’,但其余几公子养食客大多是为了给自己撑门面,但魏无忌养‘士’确实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保家卫国。
值得一提的是,魏无忌手下门客小弟三千人,这其中有个在当时根本没什么名气小弟名叫张耳,张耳或许在历史是没有太大的名头,可张耳有个小弟名气太大,这个人有个名字叫刘季,后来改了名,叫刘邦…….
当然,此时的刘邦还没出生,这个时代也不是他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时代。
魏无忌是魏安僖王的弟弟,只不过不是一个娘生的,魏无忌和魏安僖王都是魏昭王的儿子,一个大一个小,同父异母,大的当了王,小的自然是公子。
同时,魏无忌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小舅子,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赵胜,赵胜是魏无忌的姐夫。
赵国有难,赵胜自然而然要求救于小舅子魏无忌。
魏无忌得到了姐夫赵胜求救的消息,他第一时间肯定是想出兵救援邯郸。
魏无忌是个识大体的人,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他站在魏国的角度考虑问题,若是赵国邯郸被灭了,秦国下一个收拾的就是韩国和魏国,三晋大地殊途同归,唇亡齿寒的道理魏无忌心里有数。
魏无忌急忙请求魏王出兵,然而,魏王的态度却出人预料的有些暧昧。
权衡利弊之后,魏王确实是出兵了,派遣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军十万去救援赵国,但魏王却偷偷给晋鄙下了个命令让他慢点走,不要真傻乎乎的带着魏军为了赵国存亡和强大的秦国拼命,晋鄙谨遵王命,十万大军出了大梁(今河南开封)直接驻守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不走了。
邺城,魏国最北边的大城,也是魏国和赵国接壤的地方,过了邺城再往北走百里就是邯郸。
魏王其实一开始是想救援赵国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会不懂,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魏王突然怂了,他之所以怂是因为嬴稷这两天刚刚放出来的的一句狠话:寡人马上就要灭了赵国,谁要是敢救赵国,等我灭了赵国,第一个先收拾谁。
魏王心里刚刚涌出的那点硬气在听到嬴稷的狠话之后瞬间烟消云散,魏王不知道秦国能不能攻下赵国,但他知道秦王那老儿肯定说话算话,若是魏国帮助赵国守住了邯郸倒还好说,万一魏国帮助了赵国可邯郸城也被攻破了,那么下一个被灭的国家肯定是他魏国。
其实,魏王应该想到,无论他救不救赵国,秦国肯定都是要打魏国的,这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保存了赵国,或许秦国攻打魏国的时间能推迟一些,但若是赵国亡了,魏国连苟延残喘的时间都不会有。
晋鄙是魏国老将,无大功,也无大错,为魏将,晋鄙虽然比不上同时代的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廉颇,但晋鄙作战经验丰富,率领魏军在夹缝中求存,倒也是魏国的股肱之臣,晋鄙对魏王的命令言听计从,既然魏王让他观望,晋鄙就老老实实的带领十万魏军驻守在邺城。
魏军不动,最着急的人除了赵胜和赵国人就是魏无忌了。
魏无忌深知一旦赵国灭亡对魏国意味着什么,不想坐视魏国就此灭亡的魏无忌急忙入宫请求王兄调遣晋鄙立即出兵,但是魏安僖王实在是太过惧怕秦王,魏无忌是磨破了嘴皮子,魏王却是坚决不听。
魏无忌绝望了。
绝望中的魏无忌决定以死赴义,他带着宾客凑齐了百余辆车骑,准备以一己之力飞蛾扑火扑向秦军发起自杀式冲击,也算是无愧于平原君的嘱托。
魏无忌若是去了,以他那几百个人还不够秦军塞牙缝的,怕不等魏无忌赶到邯郸城,城外的秦军铁蹄早已将魏无忌碾成了肉沫。
但魏无忌没办法,他不是王,没有军权,他指挥不了魏**队,他能做的只有坚守大义与赵国共存亡,这就是一代公子的气节和气度。
临走之时,魏无忌特地去拜访了自己手下的一个门客,这个门客的名字叫侯赢。
侯赢,隐士,所谓隐士,就是有大本事却不愿意当官的人,这样的人大多行为孤僻,但才华横溢,隐于闹市过着潇洒自在的日子,任凭战国纷争,这帮隐士不想封侯拜相,只想在浊世中求得一份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