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伤痛苟活”
圆通大师自己还在自我陶醉,摇头晃脑,李不白又开腔了,“圆通大师这诗吧,古风太重,还是没有摆脱格律的味道,虽然后四句转了调,不过感觉和新诗的意境还是有些不同。”
圆通大师一听这李不白评价不是很中听,说了一句,“阿弥陀佛,贫僧还是第一次做这新诗,意境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文豪泰斗多多包涵。”
李不白听了圆通大师既然如此谦虚,就不便多说了。
公主突然站起来,抬头望望满天的星空,说道,“多美的夜色,又是多么寂寥,哪位文豪可以用这夜色和今日的场景即兴写一首诗。”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时人群中站出一人,便是孟一凡,不过此时孟一凡并没有准备好,但是内心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见孟一凡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首:
《寂寥》
总是这夜色一片
寂寞如风
黎明未到
暖阳已送
柳叶寂寥人却少
孤独黄昏雨中
还是那不老松
唱着那东流梦
此去金年依稀
不断斜阳楼空
深秋中
美丽难盖你的面容
隐身芦梗摇动
酣睡中透出光容
南江一梦
沉寂中
带着古老的血统
已在墙边消融
静立在凝雾中
历史也不过匆匆
飘零着洋槐树的金红
无端赞同
赞同
世界太过臃肿
我辈不可苟同
可巧这诗刚写完,原本清朗的天气,突然刮起了风,紧接着大雨便下了下来。众人都在露天内场,只能停下碗筷,退回到房中,还好大家都已经吃的差不多了。
此时厂公便问孟一凡,“这位兄台,你的诗,我似懂非懂。我退隐以后,也研习历代诗歌,可兄台之事过于深奥,感觉云里雾里,兄台可否解释。”
孟一凡心里说话,我的诗就是写的让你们不懂,这样你们才不好混乱评价,要是能说出个一二来,也算是你的二次创作了。我再补充几句,便可让众人刮目相看了。
再看这李不白,也是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这位兄台的诗好深,鄙人也确实没有看懂。不知在场哪位文豪看明白了。”
此时公主发话了,“我怎么感觉此诗写的好像是两个世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诗人似乎在感叹两个世界的差异。”
孟一凡心里说话,这诗基本就是辞藻堆砌瞎写的罢了,既然公主都这么说,我自然还要自夸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