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衡不知道荀贞的意思,以为荀贞是想推功给他,让他来回答刘豫之问,却不肯受,心中想道:“年轻人多争强好胜,而中尉却有功不傲,难得难得。”极是满意荀贞的谨慎谦虚。
早先在听说荀贞被拜为赵国中尉后,刘衡还为此担忧了一阵,不是担忧荀贞没有平贼保境的能力,而是担忧荀贞会与他争权。
中尉一职在王国的吏员中较为特殊,名义上排第三,实际上排第二,傅无实权,国相下边的第一人就是中尉了。国相总纲纪,统众官,地位固在中尉之上,可中尉首先秩比二千石,仅略低於傅相而远高於余吏,其次掌武职,有督察军吏之权,备盗贼,有统兵之权,再次与国相别治,单独开府,可以辟除掾吏,再再次亦有辅王之责,“傅、相、中尉,皆以辅正为职”,在国中的权力却也是很大的。朝廷移书诸侯国,往往“傅、相、中尉”并称。
在这种情况下,中尉要是想与国相争权,国相还真没太好的办法去压制他。前汉之时,中尉尚未被废,国相、中尉并立,就常出现争权之事,“相、中尉争权,与王递相奏,常不和”。
荀贞是以战功跃登此位的,加上他年纪又轻,乃是“早贵”,在刘衡想来,说不定是个怎样年轻气盛、骄横自傲的人,难免就会担忧荀贞会与他争权,却未曾料到,荀贞上任以来处处恭谨,时时谦虚,对他礼敬十分,却完全不似个以战功取功名的人,温文尔雅如同儒生。
他府中的长史私下里对他说:“中尉出自颍川荀氏,今见之,洵洵儒雅,果然名族子弟。”
刘衡本姓忠慈,在放下了心的同时,对荀贞表达出来的善意亦投桃报李,所以昨天当荀贞说起“先王耀德不观兵”,他便痛快地说“那么从今以后,兵事就多多依托中尉了”。
对刘衡而言,这是投桃报李,於荀贞而言,这却是种善因、得善果。
此时见荀贞转目顾他,刘衡笑道:“中尉设伏马服山之计,我虽早知,当时在场,但只是观睹旁听而已,未尝出一谋、划一策,此胜全是中尉的功劳。中尉之功,我岂能占?还是请中尉来给大王讲说此战的经过吧。”
刘衡虽然会错了意,可却也让荀贞知道可以回答刘豫之问了。他从容温声,言简意赅地将此战的经过讲说了一遍。刘豫认真听完后,拍手大赞:“中尉智谋杰出!常人要是遇刺,恐怕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而中尉却於间不容发、刺客挺刃之际想到了此计。了不起,了不起。”
段聪於堂下侧席上笑道:“中尉前从州伯击黄巾,敌百万众尚不畏惧,凌刚摧坚,无往不破,况乎几个刺客?所谓望危如宁、视险如夷,说的就是中尉这样的人啊。”
堂上诸人,国傅黄宗、治书冯尚、谒者杜固,以及郎中姚协等俱皆称赞,唯仆何法端坐无言。荀贞心道:“刘衡说何法守正持重,看来果然不假。”
黄巾生乱的这几个月,刘豫白天没胃口吃饭,晚上睡不好觉,只觉头上总觉笼罩着浓浓的阴影,不知何时就会命丧贼中,心惊胆寒,瘦了二十多斤,终於皇甫嵩平定冀州,荀贞来任赵国中尉,盼得了曰出阴云散,今天谈姓甚浓,问完马服山之战,又说起国中的形势。
他对荀贞说道:“中尉,孤听段君说,国西的黑、西诸山谷中群盗蜂聚,时扰县乡,中有名王当者,其众最多,号万人。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