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因此结下怨仇。
不过时过境迁,现下与当初不同了,袁术而今在南阳虽不致举步维艰,却也发展不顺,自从刘表到了荆州,除南阳一郡之外,其余的荆州诸郡皆聚集到了刘表的旗下,荆州的蒯、蔡、黄等大姓亦对刘表鼎力支持,这就使得袁术至今仍是只能占据南阳,无法向外扩张。
这么个形势下,袁术就急需寻找盟友了。
南阳郡北邻豫州,东接扬州,扬州刺史陈温是汝南人,与袁术、袁绍是老乡,但他疏远袁术,亲近袁绍,想与他结盟是定然不成的,那么就只有豫州这个选项了。
为了利益,之前和孙坚的那点“旧怨”,袁术也只能暂且放下。
至少从表面看来,对与孙坚结盟一事,袁术还是很有诚意的,他遣派去豫州的使者是他的从弟袁胤。袁胤到了豫州,先去的州府,随之又赶至前线,在陈国的战场上拜见了孙坚。
袁胤对孙坚说:君虽牧豫州,而豫州郡县,从君号令者五不有一,吾北兄前表周昕豫州刺史,若非公孙伯珪南下,周昂恐已入豫矣!今南阳与贵州邻壤,君何不与后将军订立盟约?如此,既可北抗冀州,亦能内定豫境。
“北兄”说的是袁绍,袁绍在北方的冀州,故而袁胤称他是“北兄”。
袁胤的这番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孙坚善战不假,可他出身寒门,在士林中缺少影响力,这是他最大的短板,现下他与荀贞虽已是盟友,可荀氏的号召力毕竟比不上袁氏,在北边有袁绍虎视眈眈,豫州内部,特别是汝南境内的各县长吏、地方士人又与二袁互通的情况下,与袁术结盟确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汝南是袁绍、袁术的家乡,他两人在此郡的影响力非常大,虽因袁绍名高之故,遥相呼应袁绍的占多数,可与袁术沟通密切的却也不少。豫州六个郡国,最大的便是汝南,无论辖地、抑或人口,汝南一郡,几可抵其余五郡之和,如能借助袁术的家世和影响力把汝南郡彻底地纳入掌控,退一步说,即使不能完全纳入掌控,只要能让汝南大部分的县、哪怕只是名义上拥护、服从孙坚,对孙坚而言之,就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这一点对孙坚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孙坚也有疑虑和担忧。
他最担忧的是袁术此人的品性,说白了,他信不过袁术。
如果与袁术达成盟约,显然不可能只得好处,没有付出。不用袁胤说,孙坚也能猜出袁术请求与他结盟的原因,要么是为了获得物资上的帮助,要么是为了获得军事上的帮助,又或者狮子大开口,军事、物资这两方面都想获得帮助,孙坚不吝啬这些付出,可问题是,别叫他付出过了,袁术却转眼不认账,反手再插他一刀,比如举兵北向,与孙坚争汝南。
因此,孙坚迟疑不决。
荀贞看完了孙坚送来的这份州报,将之放在案上,起身於室内踱步。
一边踱步,他一边权衡孙坚如与袁术结盟的话,对孙坚、对他会有何利弊。
他心中想道:“袁公路‘不计前嫌’,主动请求与文台结盟,必是为了与刘景升争荆州。现今北地烽烟四起,或各郡国与黄巾、黑山混战不休,或公孙伯珪蓄势将击冀州,而南方诸州相对却较为平静,有袁公路这条鲇鱼把南方的水搅混,对我来说,倒不失是件好事。”
越是平静,越是不好下手,而越是混乱,则越是能够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