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商铺的主人,多数是彭城县当地的土著,此外,亦有买卖做得比较大的些许豫、兖等郡的行商,——置办了商铺,其实就已不仅是行商,且也是坐商了。
见到姚昇等人来到,诸个商铺的伙计,纷纷拜倒店外。
“市”的“市长”本来正在门楼上的室内烤火取暖,闻得市吏报讯,赶紧下了门楼,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大老远的,就也拜倒在了地上。
荀贞笑顾姚昇,开玩笑地说道:“叔潜,你的威风不小啊!”
姚昇不以为意,说道:“我好歹是彭城郡的长吏,就像我迎接明公一样,他们下拜迎我,不亦理所当然么?况且市长、市吏,乃是何等的肥差?彼等对我,较以别吏,自就会更加恭谨,却是唯恐一个惹得我生气,丢了此差。”
都知商人有钱,“市长”、“市吏”,正是直接管着商人买卖的官职,诚如姚昇所言,确是上好的肥差。
荀贞问道:“市中商贾,都是有市籍的吧?”
所谓士农工商,商人与编户齐民不同,他们自有他们的户籍,便是市籍。只有市籍的商人,才能在市中开设商铺,无有市籍的,则是禁止开设商铺,——这也是为了保护农业的生产。
不过,却亦有一些贵族、官员,或本地的大姓、豪强,眼馋商铺的利润,遂尽管没有市籍,而走通关系,也在市中置了商铺的现象。
荀贞此问,问的就是彭城县的“市”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姚昇答道:“少一个市籍的商铺,就少收一份市税。若在太平之时,我或许对‘非市籍而置商铺’者,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值此明公用武,最需粮财之际,我自是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彭城郡内。是以,明公尽管放心,凡我彭城郡各县之市,市里的商铺,尽皆都是有市籍,断无非市籍而置商铺之人!”
荀贞颔首,说道:“我问是不是都是有市籍的,叔潜,亦非只是因为市税这块儿,是州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还有另外一个缘故。”
姚昇笑道:“明公且先别说,容我来猜上一猜。”
“你猜。”
姚昇说道:“这另外一个缘故,想来必就是明公担心若多有非市籍而设商铺者,这股风气一旦弥漫开来,或会不利於郡县百姓安心耕桑。敢问明公,是此缘故么?”
荀贞笑了起来,说道:“知我者,卿也。”
没有商人,南北货物就不能流通,商业很重要。尤其荀贞有前世的见识,他对商人,更是无有什么轻视之意。唯是当下时代,毕竟是农业为重的,人以食为天,在粮食尚不够吃的背景下,那么“重农轻商”,严格限制编户齐民经商,也就是迫不得已,只能如此的了。
沿市中道路而行,荀贞一一察看市里各个商铺所售卖的货物都是什么。
有徐州、彭城当地产的铜器、漆器、丝织物、布匹、酒、吃食、农业用具、刀剑等,也有兖州、豫州的特产,还有一个书肆,专门卖书的。
荀贞进到书肆,看了一看。
卖的书既有前贤著作,亦有当代名著,郑玄的几本注经,其中也有。
荀贞拿起了一本《荀子》,翻了翻,问书肆的伙计,说道:“哪本书卖得最多?”
书肆伙计做的虽是买卖,到底是与书打交道,打扮颇有三分文气,只是他虽不知荀贞何人,但从姚昇、高甲等对荀贞的恭敬态度上,却也约略猜出了荀贞的身份,因唯恐失礼,不免就显出了束手束脚的拘谨,他手脚都没处放似的,躬身俯首,回答说道:“康成公的几部大作与这本《荀子》,是小店卖的最多的书。”
“康成”,是郑玄的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荀贞在州学提倡郑学,即郑玄的学说,同时屡次表示他好读《荀子》,徐州的士人,尤其是年轻士人,因此也就自然买郑玄的著作和《荀子》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