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休自那日从潘府回到宫里以后,接下里几日里和大哥二哥们私处。大哥二哥皆志向远大,赵元佐善骑射,懂兵法,能文能武,于儒家一脉又钻研颇深,此时在赵光义心里最受重视。若不是赵廷美准储君的身份挡在前,赵元佐恐怕已经受封为太子了。
赵元僖和赵元佐关系甚好,他内心里对九五之位也有期许,但是大哥文韬武略皆胜过他,又是嫡长子,怎么论排名也在他之前。所以内心暗暗把争储之意放下,将来做个有为的王爷不也挺好?辅佐哥哥建立不世功勋也不算枉活了一场。赵元僖只在文事上略有涉猎,武功兵法则兴趣浅淡,他想着如果自己当官家,虽然大宋文治方面将粲然辉煌,但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和抗衡强辽,自己终究弱了些!想到此,争储之心更淡,一颗心朝着把大宋将来的吏治刷新、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方面想去了。
赵元休和他两位哥哥攀谈了好几日,渐渐摸清楚了他们的脾气秉性,他们二人都是纯善之辈,是可以当做好哥哥来相处的,但是要论治国安邦开疆拓土之才,恐怕自己这个弟弟会胜过不少。毕竟一千年以后的现代人思想见识处事方式手段计谋都是他们当时的宋朝人无法比的。
他内心里没有丝毫嘲笑哥哥们的意思,但是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他也为两位哥哥以后的未来感到惋惜,不过那又能怎么样呢?他不可能改变他俩的命运,他俩的命运已在历史上定格。而赵元休的使命是他自己和整个大宋的国运。相比较这些,他也只好不去多想两位哥哥的未来了。
赵元休此时十二岁,身高一米五多,面如冠玉,身材颀长,一双丹凤眼显得更加英姿不凡。他寝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对他尊敬之外,也有爱护珍惜之情。毕竟对于一个重生了有着远大理想的人来说,对待下人不妨和蔼些,放松些,愉快些,这样他也处于一种比较快乐的生活里,心思可以用来谋划那些重要的大事。
这日,他百无聊赖,和宫女太监们相熟以后,该说的话都说了,对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人来说,沉默成了一种相处方式。于是他想起要拜访杨府的事情来,心里想着早点巩固感情最好,况且只见过杨业一人,对于后世闻名的杨家七子还没打过照面。
他吩咐一个小黄门去李皇后那汇报一下自己将往杨府的事,然后径直由一个小黄门牵了俩马车出了宫。
杨业此时职责在边境,但京城也有府邸。经过兜兜转转曲曲折折的几条街以后,赵元休终于来到了杨府门口。
他也没有递名帖,兀自让小黄门去通报。
少顷,杨业急步来到府门口,对着马车拜道:“臣杨业参加三皇子,三皇子猥自枉屈来到杨家,杨家上下深感荣幸!”
赵元休这才下了车,倒不是他端着,一来他不想街上人看到他,二来他想看看杨业的态度。如果杨业还是恭敬顺从,那他和杨业的心里距离就近了,以后提拔重用当然还是自己人比较贴心。
杨业前面指路迎赵元休进了杨府,大门“轰”的一声关闭后,赵元休这才笑意盈盈地拉起杨业的手。他比杨业矮半个身子,这种强自拉手的姿势颇为可笑,但碍于他的身份,杨业还能说什么?
他哈哈一笑问道:“杨令公在东京住的可还习惯?”
杨业回道:“老臣自雁门回府以后,感到东京之繁华盛景远胜于天下其他城市,老臣能得官家眷顾赐予府邸,哪有不习惯之理?”
赵元休听他三句话不离父皇,知道他对于当今官家的敬重之外也有忌惮,于是他故意小声道:“杨令公不需如此见外,我对杨令公敬仰之至,若是杨令公一个劲地打官腔,那就是把我当做小孩了。”说完撇撇嘴,装作生气的模样。
杨业见此,唯有推心置腹,说了些体己话:“不过老臣沙场呆惯了,如今暂时宋辽之间无战事,我也闲居府内,确实有些憋闷。”
“这就对了,以后杨令公还是要如此说话。”
“三皇子礼贤下士之举颇有古君子之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