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仪式,表现了封建社会王权天赐的观念,即:皇帝为“奉天承运”统辖万民的人。
走过圜丘坛,在到达祈年殿之前,所有的游客都会经过一条长长的、高出地面四米的甬道。而这条甬道,又被称之为丹陛桥。路面上,还有一座圆形的建筑物——皇穹宇。
皇穹宇从形制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不过就只是坐落在圆形石头台基上的攒尖顶建筑而已。建筑物的横截面同样是一个标准的圆形,体量不大的屋顶也并没有进行重檐设置,这座建筑物的形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相比起进行天人对话,这座建筑物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不过只是用来供奉皇帝祭天时所用的牌位而已。
继续沿着脚下宽阔的甬道向前走,游客们就能够来到整个天坛园区最为重要的那座建筑物面前了——祈年殿。
据《明史》记载,明嘉靖年之前,还并没有被更名成为祈年殿的这座建筑物,为天地合祭的场所。而也就是从嘉靖皇帝开始,天地不再进行合祭,而是将祈年殿南侧新建的圜丘坛作为祭天的场所,祈年殿则改为用于祭谷。
清代帝王入关后,沿用了自明朝嘉靖皇帝开始传承的这一制度,并将祈年殿更名,且明代所建的两重坛台的圜丘坛,也至此被改建成为了三重坛台,于是,这两座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建筑物,才会成为了后世园冶去参观旅游的时候所看到的样子。
祈年殿同样是建造在圆形的石头台基上的,只不过,不是简单的只拥有一层,这里的石头台基同样如同三层蛋糕一般,不但颜色足够洁白,与此同时每往上面升一层,圆台的尺寸就会缩小一圈。
三层圆台在东侧和西侧开辟出了各一道台阶,而在正南以及正北方向,圆台则各自拥有三道台阶。没有台阶的地方,与圜丘坛一样,同样使用汉白玉的护栏加以合围。而在最上面的那一层圆台中央,自然就是祈年殿了。
十五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初建的这座祭祀用的大殿为方形的“大祀殿”,明嘉靖年间改建为圆形的“大享殿”。大享殿的三层屋檐从上至下为蓝、黄、绿三色,清乾隆十六年修缮时,才将三层屋顶全部改为蓝色,也就是后世的园冶看到的样子。
三层蓝色琉璃瓦顶作为建筑屋顶,象征至高无上的“天”,代表自然之本、万物之祖。蓝色琉璃瓦之下,则是整座大殿最为复杂精巧的木结构部分。
作为木架构建筑物最为基础的部分,木柱,自然是建筑物最先动工的木料环节。木柱由内而外分三圈排列:最内圈的四根钻金柱高度近二十米,中圈的十二根柱子被称为金柱,而最外圈较小的十二根木柱,则被称为檐柱。
这些柱子正好以四的倍数分布,寓意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以及二十四节气。而除了数字上的象征,柱子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撑大殿的全部重量。它们由内而外依次撑起三层屋檐,并且为了防止木柱东倒西歪,柱子与柱子之间有横向的额枋相连接,用于确保每一根柱子的相对位置,以及整座建筑物的木架构的稳定。
不同于那些普通的、横平竖直、建筑物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木结构建筑,祈年殿拥有正圆形的横截面,因此,它的额枋需要人为进行弯曲处理,类似于将橡皮筋套到一款蜡烛上,方便能够将这些单根散落的蜡烛进行归纳整理。
在最上层的、类似于玩儿套圈游戏的时候上下堆叠在一起的枋与枋间,还立有八根童柱。这八根短小的柱子并不直接落地,而是只从第三层屋檐垂直延展到第二层屋檐就直接打住。
它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数量有限的钻金柱能够更好地承受来自上层屋檐的重量。另一方面就是,这几根柱子的加入,能够让整个屋顶的每一层屋檐,从建筑物的外部看过来都拥有十二根柱子,进而能够使得整座建筑物更加的美观大方,和谐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