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口中所提到的这一幅作者不详的明代长卷绘画,名字叫做《皇都积胜图》。根据后人对整幅图的研究以及鉴定,能够确定这幅图的绘制年代应该在明代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
图中所画的内容,从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起,途经郊区,一路穿成门进入城区,并最终出北郊,直到居庸关附近为止。明代京城各阶层人物以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罗列其上。农夫工匠、行商座贾、士子艺文、医卜星相、官宦隶卒、边军内侍应有尽有,平畴旷野、村庄集镇、城郭街市、庙宇桥梁、宫殿衙门、山川关隘也同样包罗万象。
相比起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清明上河图》,《皇都积胜图》宽32厘米,长2182.6厘米,在园冶这种并不是专门研究美术作品,反而想要从图画当中找到一些民俗方面的乐趣的人眼中,后者相比起被称之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前者,更能给她带来一些如同看长镜头街景的趣味性。
(还有1000字正在写,写完马上更换,稍等半小时。)因为在高度差比较大的水嘴下面放置了作为铺垫的冲击石,以此保证了同样是用石块铺就的地板,不会因为水流的巨大冲击力而开裂破碎,园冶所介绍的这样一种状况,立刻就让许星驰联想到了京杭大运河。
“我记得我当初曾经在书本上面看到过,说是京杭大运河里面也有特地被人安放进去的巨大石块。”
许星驰所提到的这种现象在园冶他们当初到苏州和杭州去进行实地学习的时候,是被他们亲眼见过的。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既然承载着漕运的任务,那么,整条河流就绝对不可能很浅很窄。否则,窄了,水道不够用,大型的运输船舶在南来北往的时候,就如同公交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一般,会因为空间距离的限制,而导致错身行驶非常困难。
而假如说河道非常的浅,那么,上面装载有大量货品的船舶,就会因为吃水线的问题而发生搁浅。因此,为了能够让大运河充分发挥它的航运效力,把运河挖得又深又宽,这样才比较符合使用的要求。
可是,河道又深又宽,加之京杭大运河又并不位于降雨稀少的西北内陆地区,于是,平日里的径流量就不算小,季节来到雨季的时候水势更是会出现猛涨,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保证修建在京杭大运河上面的桥梁不被水流冲毁,这就是当初修建桥梁以及开凿运河的人必须得考虑到的事情了。
“我记得我当初看到的书上说,由于运河里面的水流是常年固定的,不可能出现和水倒灌的状况,因此,把桥梁作为下游,工匠们只需要在桥梁的上游几米处安置石头,情况就能够得到解决。”
矗立在和水当中的桥墩,已经常年饱受和水的侵蚀了。加上从上游流淌下来的河水总是会直接冲刷在桥墩上,因此,桥墩非常容易出现风化现象,进而导致整座桥梁的垮塌。
这时候,只需要平行于河水的流动方向,在每一个桥墩上有几米处安置一块石头,并且石头刚好能够在水流流动方向上将位于自己身后的桥墩完全遮挡住,那么,从上游冲刷下来的河水就会直接冲击在这些石头上。
被石头一分为二,继续向后流淌的时候能够以非常平缓的水是缓缓地流经桥墩,这样一来,桥墩长时间遭遇河水浸泡的这个问题虽然解决不了,水流的冲击力却可以以非常高的百分比被直接抵挡掉。
于是,哪怕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园冶他们当初去实地走访的时候,被安置在河水当中的这种石头依旧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